1化工安全技术与环境保护2第四章工业防毒技术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第三节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第四节综合防毒措施3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毒物: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工业毒物: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生产的毒物。中毒: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职业中毒的三要素:生产过程、工业毒物、中毒。4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按物理形态分类2、工业毒物分类5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2)按化学类属分类①无机毒物主要包括金属与金属盐、酸、碱及其他无机化合物。②有机毒物主要包括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及其他有机物(3)按毒作用性质分:刺激性毒物:刺激性气体和蒸气尽管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直接作用到组织上时都能引起组织发炎。窒息性毒物:可分为物理性窒息及化学窒息性毒物两种前者如氮氢、氦等,后者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脂肪族硫化物、苯胺、硝基苯及其他化合物均属此类毒物。该类毒物主要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全身性毒物:其中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6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二、工业毒物的毒性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毒性是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种:(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部(100%)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数(50%)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是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是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7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另一种反映物质毒性的指标:(1)急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2)慢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出现任何有害作用的毒。2、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P58表4-1)8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3、影响毒性的因素(1)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如在碳氢化合物中)①在脂肪族烃类化合物中,其麻醉作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②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③一般分子结构对称的化合物,其毒性大于不对称的化合物;④在碳氢化合物中,一般情况下,直链比支链的毒性大;⑤毒物分子中某些元素或原子团对其毒性大小有影响。例: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9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2)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毒性的影响①溶解度----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②挥发性----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进入人体的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③分散度-----粉尘、烟、雾等状态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因而毒作用越大。(3)毒物的联合作用生产环境中,作业人员可能同时接触多种毒物,多种毒物对人体的联合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毒性可能等于、大于或小于这几种毒物毒性的总和。①相加作用;②相乘作用;③拮抗作用。10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与毒性的关系生产环境中毒物的存在状态、浓度,人与毒物的接触机会是与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的。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与毒物也有联合作用。劳动强度对毒物吸收、分布、排泄都有明显影响。劳动强度大,呼吸量大,空气中有毒物吸入的量也随之增多。同时汗量增多,代谢和吸收毒物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使人对一些导致缺氧的毒物更敏感。11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5)个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同一条件下接触相同剂量的同一毒物,有的人不中毒有的人则中毒,中毒的症状也有轻重不一,这种个体的差异是人体对毒物耐受性不同所致引起个体差异的因素有:①性别:一般女性比男性敏感,尤其是孕期、哺乳期、经期妇女。②年龄:胎儿、婴儿、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对毒性耐受力差,中毒程度往往较严重。未成年人的器官尚处发育阶段,抵抗力弱,也易中毒。③身体状态:健康状态欠佳、营养状态不良和高敏感体质也容易发生中毒将耐受性差的个体区别出来,使之脱离或减少接触并加强医学监护,有利于预防职业危害。12第一节工业毒物及其分类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应用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每日8h工作日的内平均允许接触的浓度值。2)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3)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min时间加权平均的允许接触水平。2、应用职业接触限值时的注意事项(现场检测需要仪器,一般企业不会配备,由有资质的职防院或卫生机构承接)13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一、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14呼吸道有毒物质如何通过呼吸道被吸收?进入呼吸道的毒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大循环,其毒作用发生快。气态毒物进入呼吸道的深度与其水溶性有关。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收,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到达肺泡(如氨)。水溶性较差的毒物在上呼吸道难以吸收,而在深部呼吸道、肺泡则能吸收一部分(如氮氧化物)。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15皮肤和黏膜主要是通过表皮到达真皮而进入血循环。另外,毒物经皮肤吸收后也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通过汗腺和毛囊吸收,但其总截面积仅占表皮面积的0.1%~l.0%左右,实际意义不大。皮肤最易吸收毒物的部位为腋窝、腹股沟、四肢的内侧、颈部和薄嫩而潮湿的皮肤。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能经过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物有三类:(1)能溶于脂肪或类脂质的物质。(2)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物质。(3)具有腐蚀性的物质。16消化道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主要是固体、粉末状毒物。毒物经口腔和食道黏膜吸收很少,但有些毒物如有机磷、氰化物等可迅速由该处吸收而进入血循环。不可忽略的是,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气溶胶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而进入消化道。进入消化道的毒物主要在小肠吸收,经门脉、肝脏再入大循环。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17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二、职业中毒的类型1、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亚急性中毒三、职业中毒对人体系统及器官的损害职业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脏及皮肤等。(P63)18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四、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铅、汞、锰、铍、)2、有机溶剂(苯、甲苯、汽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3、苯的硝基、氨基化合物(苯胺、三硝基甲苯)4、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5、刺激性气体(氯、氨、氮氧化物)6、高分子聚合物(氯乙烯、丙烯腈、氯丁二烯)7、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危害具体:见课本P63-73案例:职业病及职业病危害典型案例案例: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事故19第三节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简单介绍)一、现场急救设施有剧毒物质的工厂、车间、作业场所、应设置救护室或救护站。1、急救设备和器械2、抢救药剂和药品二、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应遵循的原则1、急救者的个人防护2、切断毒物来源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4、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第六章内容,可提前讲、现场心肺复苏术)5、及时解毒和促进毒物排出20综合防毒技术防毒技术设施防毒管理教育个体防护措施预防措施净化回收措施有毒作业环境管理有毒作业管理劳动者健康管理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第四节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21防毒技术措施改革工艺——从设备改造、作业方法和选取工作程序三个方面,来考虑去毒和降毒工艺改进路线,并将防毒技术费用纳入工艺改造预算。不要仅把追求经济目标作为工艺改进的重点。生产设备的密封性能是防毒的重要手段,工艺操作中要尽可能使得密封的设备中保持负压,以增强设备自身的密封性隔离操作——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隔离,隔离室内保持负压;若不行可以考虑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同处一室,但要大量通风,使室内保持正压。视操作人员多寡采用隔离时间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或高毒物质第四节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22净化回收措施通风排毒局部排风——适宜于高毒区,有专用的设备和风道,集中收集净化处理。全面通风——主要针对低毒区,主要目的是通过大量通风来稀释生产场所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使之降到极限浓度以下。净化回收注意事项——风的流向应是先低毒后高毒;风量以每小时通风量/通风空间容积来进行配给,有多种有毒气体存在时,应以各种毒物稀释至容许极限值以下的风量的总和为准。淡化至国家容许排放浓度以下排放;吸收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第四节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23第四节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二、防毒管理教育措施1、防毒管理措施(1)有毒作业环境管理①组织管理措施②定期进行作业环境监测③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④及时识别作业场所出现的新有毒物质(2)有毒作业管理(正确操作方法,减少接触或不接触)24第四节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3)健康管理①对劳动者个人进行卫生指导。②由卫生部门定期对从事有毒作业的劳动者做健康检查。③对新员工入厂进行体格检查。④对于有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的企业,其企业医务人员应掌握中毒急救知识,并准备好相应的医药器材。⑤对从事有毒作业的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按期发放保健费及保健食品25第四节综合防毒措施(简单介绍)三、个体防护措施可针对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三条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予以防护。1、呼吸防护1)过滤式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过滤式防毒口罩P78图4-1.2)(不同类型滤毒罐的防护范围P79表4-3)(防毒口罩的防护范围P79表4-4)2)隔离式呼吸器(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2、皮肤防护(主要依靠个人劳保用品)3、消化道防护(个人卫生)26过滤式防毒面具27过滤式防毒口罩28空气呼吸器29空气呼吸器3031氧气呼吸器32氧气呼吸器个人防护器具安全帽耳塞、耳罩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围裙安全鞋工作服个人劳保用品34三、个体防护措施皮肤保护主要途径:穿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戴工作手套、口罩、眼镜;涂抹防毒剂;接触毒物后尽可能立即进行冲洗,清洗时应该针对不同污染物选用相应的清洗剂。但最好不要使用汽油、煤油作清洗剂。35三、个体防护措施消化道防护注意事项:戴口罩,防止有毒物质溅入口中;不要误食有毒物质污染的食品;解除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不要在有污染的环境下进食。36作业:简述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防毒的综合措施有那些?37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