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第一节:资本主义及其基本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是什么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还是消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韦伯与桑巴特观点的差异:积累与消费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韦伯从精神方面的探讨:《中国宗教:儒教与道教》2、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小商品经济的分化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为资本家(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原始积累的概念(P141)2、原始积累的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圈地运动、羊吃人);殖民掠夺;二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被迫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社会分工;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分工的后果:经济后果;政治后果;社会后果;文化后果(二)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P144)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P145)(三)价值量的决定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生产条件;平均熟练程度;平均劳动强度;(P145)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生产率、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正比关系,与生产率成反比关系;(P146)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P146)(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商品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P147)2、货币的概念: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P147)3、货币的五种职能;(P147)(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P147)2、价值规律的作用;(P148)3、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P149)(六)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概念;(P149)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基本矛盾;(P149-150)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P150)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力的概念;(P153)2、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人身自由;除了劳动力之为没有其它可供出卖的商品;(P153-154)(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价值的构成;(P154)2、劳动力商品的两个特点:价值的特点(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以及使用价值的特点(创造新的、比自身大的价值);(P154)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P155)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即所有权;(P155)3、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P155)(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下掩盖的剥削;(P156)三、剩余价值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P157)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P157)(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1、资本的概念: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P158)2、资本的构成: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P158)3、剩余价值率的计算;(P159)(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P159)2、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P160-161)3、劳动生产率的后果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新发展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挑战;(P161-162)(四)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的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P162)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P162)3、资本积累的源泉及影响其规模的因素;(P162-163)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及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P163)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及其后果:人口过剩与利润率的下降;(P163-164)(五)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以及资本的三种职能;(P165)2、产生资本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P160-165)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关键因素以及资本周围速度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P161-162)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P166)2、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以及价值形态的三个组成部分;(P166)3、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I(v+m)=IIcI(c+v+m)=Ic+IIcII(c+v+m)=I(v+m)+II(v+m)4、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I(v+△v+m/x)=II(c+△c)I(c+v+m)=I△c+II△cII(c+v+m)=I(v+△v+m/x)+II(v+△v+m/x)(六)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0)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本质1、对内职能: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P171-172)2、对外职能: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P172)3、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P172)(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成;(P173)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P175-176)(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P17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