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枯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具日本特色的园林艺术形式,并对世界园林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枯山水在日本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枯山水形成的背景及原因,并主要通过案例探究枯山水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以此为鉴,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如何发展、如何继承传统并突破创新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关键词:枯山水;现代景观;日本园林;中国园林1前言枯山水是日本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艺术形式,以简远写意的表现手法及清净空灵的空间意境而著称。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治山理水的方式不同,日本枯山水中并没有任何水的元素,仅利用山石、白砂、植物等元素对真实的山水进行象征性地表达,创作出一个没有山水的山水意境场所,以此体现日本禅宗对于自然山水的理解。其造园手法和表现形式独特而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文化。枯山水在日本大多是由僧侣创作,他们希望脱离世俗,走向佛门世界,因此枯山水从问世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禅宗思想。最初寺院中的重大仪式是在方丈南亭进行,随着禅宗的发展,这种仪式举行的地点改为方丈内部举行。为了与禅宗思想相结合营造出佛法的圣洁,同时能够从庭院内部的景观可以领略到禅宗的特定思想,便在方丈南侧庭院中铺上了白色的石砂,以此枯山水逐渐形成。最早的枯山水起源于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可以称为枯山水的形成期。由于受到中国禅宗文化和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影响,日本佛教僧侣也逐渐摆脱之前的园林设计方式,开始希望借助一些静止不变的抽象元素来表达“苦行”和“自律”精神。到室町时代,枯山水正式形成。这时禅宗思想对于园林艺术影响更加深厚,促使日本古典园林逐渐脱离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开始朝着枯、寂、佗的思想境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京都龙安寺方丈前庭与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北庭,被誉为“枯山水双壁”。其中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北庭主要通过白沙、立石与青苔绿植展现出一幅幽远、富有禅意的自然景象。可见当时的枯山水已经把无生命的山石与石砂与禅意进行了完美结合,引领人们体会到禅意至真的人生哲理。枯山水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形成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首要的起因是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和砂石资源的丰富。这些因素导致日本僧人无法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引入到庭院之中,只能通过岛国仅有的资源进行创新和设计,这个过程便是处于那个时代“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日本寺院庭院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2枯山水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景观的发展以及国际间文化的交流,枯山水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日本土地的限制,开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并且单纯利用原始的设计手法将石砂和石群进行组合已经很难同“现代人的自然心境”相吻合。就像著名的枯山水设计者枡野俊明所言:在如今高楼林立混凝土森林的现代都市中,能够提供人们去感受大自然的场所和机会越来越少。枡野俊明评价这样的环境只是造就了一个让人们始终处于忙碌状态的简陋的环境。建筑物和停车场以及水景和树池周边的绿化都不够称的上是自然,真正的自然是可以唤起人们的感动并且令人难以忘怀的空间组合。但他坚信能够在寺庙之外的空间将禅宗庭院推广,例如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庭园就是对这样一个课题最好的回答。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是以高地的平台为基础能够俯视远处的绿色空间为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因此庭院的设计必须在使用的基础上,满足日本本土工作人员和加拿大外籍工作人员的审美、功能需求,同时符合国际主义背景下的文化要求。因此枡野俊明对两国的地理景观进行抽象处理,按照逆时针的防线构建在餐厅的周边,以此来象征两国的密切关系。在园区的东南一角放置了用大理石筑起的方形水池,以此象征大西洋的开阔与西方文化的磅礴气势。在其东北方向用枯山水中叠石的方式设计了一组岩石群组和三组岩石,以此来象征加拿大的冰川和山脉,造型手法对比强烈,体现出了加拿大文化的豪迈。在这片“大西洋与冰河山脉”的西北角也有一个水池,水池中设置了细腻的跌水、飞石等元素表现出了日本细腻的一面。穿过一条狭长的走廊,狭长的砂石铺地延伸到代表日本的部分,表现出一种寂静、细腻的日本情感。在整个庭院中没有进行植物配置,而是充分利用了借景的手法将周围环境中的绿植引入人们的视野,增大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仿佛感受到置身于自然之中。在园中,天然的岩石被耙成水纹状的沙砾围绕着,其间放置有若干步石。岩石与步石虽然是分开放置的,但相互呼应又组合成一幅规整的几何图案,这样的景观形式其实是枯山水庭园得一种现代演绎。充分利用了枯山水中白砂和山石的摆放,将日本枯山水的设计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查斯·曼哈顿银行广场下沉式庭院查斯·曼哈顿银行广场下沉式庭院是美籍日裔雕塑家兼景观设计师野口勇对枯山水全新的解读与演绎,完整地将日本文化精髓表现在西方现代设计之中,是枯山水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典范之作,被译为“我的龙安寺”,而龙安寺就是当年东方之旅中唤起他特别情愫的京都最著名的枯山水园林。直径18米的圆形下沉空间中,七块大石不对称地放置于以花岗岩材质建造的波浪形地床上,石头下方地面隆起成小圆丘,花岗岩铺装成环状花纹和波浪曲线,替代传统石庭砂地的水波状耙纹。黑色的石头是专门从日本精选来的,石头下面的地面隆起一个个小圆丘、用花岗岩在地面上铺成环形花纹和波浪曲线,如同耙过的沙地一般。当庭园中覆盖薄薄一层水时,这些散布的石峰和隆起的圆丘仿佛大海中的几座孤岛,展现出日本庭园的独特魅力。3枯山水对中国现代景观的启示日本对于文化的“拿来主义”,希望将外来精华同化为自己的东西,日本园林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并未进行全盘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文化加以改造,并逐渐形成自己简约、细致、内敛、精巧的风格,充分反映出日本造园者对于自己文化的理解。然而,我们对于日本枯山水的学习也不能只对其进行照搬,还要根据中国的实情与文化进行结合。正如建筑师吴良镛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有抱负的建筑师应当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但这种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国需要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创造出自己的道路。”作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在世界各地为各种各样的民族设计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中便包括了对于项目所在地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利用。贝聿铭认为:如果你站在一个原有的城市,特别是老城区建造,你应该尊重城市原来的组织结构,就如织补一块衣料或者是毯子一样,但尊重原来的组织结构并不意味着模仿他的形式。苏州博物馆新馆便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尊重原来组织结构基础上的创新。其建筑风格采用了现代主义和传统苏州民居建筑相结合的“灰和白”的基调,因此为了能够与现代的博物馆融合,新馆假山的处理是现代式的抽象手法,并没有利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而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进行组合放置在一角。贝聿铭先生认为,一方面传统园林中的太湖石多以“皱、漏、瘦、透”自然形态为美,与几何图案、间接地现代庭院相冲突;另一方面,太湖石在古人造园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很难超越,所以最终选择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风景。庭院中的山石配置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置石与日本园林枯山水的融合,在庭院北墙之下,片山横置于石砂之上,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呈现出群山起伏的态势,仿佛身临静谧山水之中。在中国现代景观中设计枯山水时要考虑到中国与日本的不同,中国与日本国情并不相同,中国人口众多,文化艺术种类丰富而博大,这与日本小而精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日本精巧但不大气的枯山水没有产生足够的理解。或者很难直接应用到我国的园林与景观中,但是在局部的设计中,或者对于枯山水深层次的设计理念上,枯山水却能给予中国园林很大的启示作用。日本枯山水与中国传统园林最大的不同在于体验。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设计师大多都是园主,园主希望利用园中仅有的土地对大自然进行模拟,使自己置身于自然界中。中国的园林中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而日本的枯山水园林造园者大多是主持、僧侣,他们希望能够利用园中的寸土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的禅宗思想。4结语中国园林艺术与日本园林艺术一脉相承,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传统的传承还远远不够。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和把握,特别是日本景观设计中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生态理念以及乐于尝试、勇于创新、并对于外来文化善于歉收并蓄的精神和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应用到我们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从而使中国的传统园林重新站在设计的高峰。参考文献:[1]罗丹荔.“枯山水”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演变[J].装饰,2011年05月,总第217期:125~126.[2]杨艺红、刘劲军、顾至欣、李辰.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2):369~371.[3]林静.枯山水庭园的造园艺术与现代演绎[J].艺术设计学,2013-1:94~95.[4]孙琴.枯山水在中国现代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55~56.[5]李鹏.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