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平凉师范赵润孝2014.10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面世回眸(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修订过程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郝京华负责研制完成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结束了小学《自然》课历史。2003-2007年3月,教育部启动课程标准第一轮修订工作,成立了课标修订专家组,于2004年形成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课标修订专家组名单:•顾问:甘子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组长:郑光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组长:郝京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4年4月-2007年3月,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审议工作。审议结论是建议“先行试点,暂缓颁布”。2007年3月,教育部启动课程标准第二轮修订工作。由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同志为组长,共15名成员组成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名单如下: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学科职称韦钰女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院士母国光男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应用光学院士沈岩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遗传学院士张少泉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研究员禇福磊男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工程学教授叶善专男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物理教育教授林长春男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教授郝京华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郁波女中央教科所化学研究员喻伯军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科学教育教研员小学特级教师刘唐育男天津市教研室科学教育教研员高级教师韦志榕女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研究员王红旗男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教授伍新春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施建农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员2008年4月,形成《送审一稿》;2008年10月,形成《送审二稿》,由组长韦钰同志及各位委员审核修改,综合后形成《送审三稿》;2008年12月形成《送审四稿》再次提交工作组审核;主要意见:课程内容总量与难度的把握、内容标准采用“核心概念与分解概念”的表述方式、内容标准不能进行分阶段划分的做法等,未经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专家工作委员会提出了“继续修订小学科学课标”的建议,得到了教育部党组的认可。2010年2月,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新稿)》2011年3月,最终韦钰修订组完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修批注稿)》,送教育部审定。2012年12月-2013年11月,调研、实验、征求意见、撰写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的完成,历时14年,10易其稿,期间有20多位院士、教授、专家参与,先后召开了10多次会议和分领域主题研讨,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实验、听课、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调研,广泛征求采纳各方面意见,最终面世。(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一)充分依托专家学者。确保课标修订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二)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确保课标修订工作的连续性、继承性。(三)充分拓展工作视野。确保课标修订工作的前瞻性、先进性。(四)充分听取基层意见。确保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1.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3~6年级修订为1~6年级,并在课程性质中突出其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2.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三点:“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以全面阐述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性质。3.将原课程基本理念修订为以下六点:“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从课程的对象、目标、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评测观诠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去除了原课标中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某些错误理解。4.在课程总目标中首先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据此就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求展开具体描述。在分目标上,为了与国际标准和评测体系的框架接轨,除“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订为“科学态度”,并补充第四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较全面的阐述科学课程的目标。5.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内容。选取物质、生命、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6.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吸收和体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共识,对教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作重点修订。7.附录部分包括“学习内容目标的动词说明”和两个“示范案例”。二、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时代呼唤对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追求。3.科学发展呈现新的特征。4.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5.公民必备的素质。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一)小学科学课程学段下移的原因(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4.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2.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4.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5.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6.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四个分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队伍建设建议、构建科学课程支持系统等六个部分组成。解决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问题。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说明、示范案例(一个案例采用观察的方法,另一个案例采用单变量实验的方法收集实证)两个部分。(五)教学中要把握好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可以而且常常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某一个分目标比较侧重,但在另一堂课、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又会体现另一个分目标,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四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六)小学科学课程必须重视科学探究1.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两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2.为何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2)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3)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5)探究过程中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3.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4.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1)目标的双重性。(2)活动的过程性。(3)方法的针对性。(4)工具的有效性。(5)证据的重要性。(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7)结论的开放性。(七)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一)在科学学习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1.想知道,爱提问。2.喜欢大胆想象。3.尊重证据。4.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具有坚持性。5.愿意合作与交流。6.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7.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8.珍爱生命。9.体验、欣赏自然美。10.不迷信权威。(二)落实科学态度的内容标准(八)小学科学课程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九)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富有儿童情趣1.选择儿童乐意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2.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3.使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4.营造儿童喜欢的课堂氛围。5.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十)处理好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有限的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1.教师所应具备的开放的教学观念。2.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十一)关于教学评价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十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原则1.科学性原则:制止反科学和伪科学理论。2.基础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科学理论、概念、模式和原理、具有社会意义并属于人类文化财富的基础研究成果,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3.可接受原则: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必须考虑到学生领悟、消化和掌握教学信息的实际能力。4.连续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特点,中断学习会导致迅速遗忘。5.历史真实性原则: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强调科学发展在各阶段的延续性,要求指明某些学者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6.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实现跨学科联系,为用不同科学观点观察自然过程和现象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基础。三、小结(一)关于课程(二)关于《课标》1.前瞻性;2.系统性;3.时代性;4.灵活性;5.可操作性(三)关于教师1.由教材的复制者成为创造者2.由知识的施予者成为探究者3.由课程资源的执行者成为利用者和开发者(四)关于教学1.课程定位:倡导科学素质的提高2.教学行为: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3.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4.价值取向: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整合5.评价方式:追求主体多元与过程多面的统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