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期末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期末复习8、《世说新语》两则•一、生字读音。•陈寔(shí)在不(fǒu)谢道韫(yùn)•无奕女(yì)王凝之(níng)•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4.下车引之:•引:古义:拉。今义: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四、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五、内容理解:•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点拨:融洽欢快轻松。•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六、人物形象:•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6、(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词语: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名言:言必行,行必果;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12、《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ăng)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yì)•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词语•1.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乎“•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6、《诫子书》•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一定听过他的小故事:•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课文理解•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告诫儿子的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20、《狼》蒲松龄•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2.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3.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悟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翻译。•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议论。•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2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B)•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1)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2)动作描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答: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1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12、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24、《寓言四则》•一、文学常识•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