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小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品质的重要性•质量可以兴国•质量可以兴厂•质量可以兴家•质量可以兴人日本----质量兴国日本产品在40年代时质量低劣,但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并造就了石川馨等一批优秀的质量人才,又把质量培训与教育贯穿于质量管理始终。到60年代,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QCC”、“TQM”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人的质量的决定了产品质量也决定了国家的经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铁、电子、家电、照相机等一大批产品质量超过美欧国家,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制造”已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日本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战败后的日本,经济一片狼藉。弹丸小国,面积比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还小,但是人口却有美国的一半,并且几乎没有自然资源,日本人面临着生存挑战。•当然,他们的企业家也在试图做艰辛的尝试,把产品输入海外市场,但产品上的“MadeinJapan(日本制造)”标记成了国际上的大笑话,因为它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甚至有些日本公司想方设法都要在一个名为“Usa'’的日本小村庄开厂,因为这样他们的产品就可以打上“MadeinUSA(美国制造)”标记。•在此之前,美国政府为表示支持日本战后重建,曾派遣包括戴明在内的大批专家,到日本做过一般性访问。但就是在这些偶然接触中,日本科工协会长盯上了戴明。•1950年6月,戴明到达东京。7月13日晚,科工协会长设宴欢迎戴明。日本最有实力的21位企业家全部到场,无一缺席。•“房间里人数不多,却控制着日本当时80%的资本。”所以,当他回答“日本企业应该如何向美国企业学习管理”时,便直言相告:“不要复制美国模式。你们只要运用统计分析,建立质量管理机制,5年之后,你们产品的质量将超过美国。”•当时无人相信这一断言,他们最大的梦想不过只是想恢复战前的生产水平。8月初戴明应邀举办为期8天的第一次培训课,日本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来了230多人听讲。•戴明接着告诉他们:“体制和质量都需要不断改进,提高是无止境的。如果能争取一次把事情做好,不造成浪费,就可降低成本,而勿需加大投入。”•1951年,日本科工协会设立日本全面质量管理最高奖“戴明奖”,以奖励质量管理方面的杰出企业及个人。1960年,日本天皇裕仁颁发戴明二等瑞宝奖。•此后30年,戴明在日本举办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及咨询,日本各地自发组织“戴明研究学习会”,戴明成功地影响了日本战后新起的一代青年商业领袖。但是在一个问题上,日本人证明戴明错了:他们的产品质量不是在5年后超过美国,而是在4年后。到了70—80年代,不只是产品质量,而是整个日本工业打得美国公司在地上翻滚挣扎。质量----利润之源•一般地说,质量成本约相当于销售额的10%到30%,10%较正常,15%差,20%以上很差。GE,MOTORALA等公司一般在5%。利润=销售额-(质量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所以降低质量成本就能获得巨额利润,质量--利润之源!另外,提高质量可以增加产品售价来获取更多利润•所谓的质量成本指的是与质量有关的一切成本的总称,它包括不符合质量要求而造成的人财物浪费所花的成本,及为了预防这些浪费发生所花的钱。质量成本=预防成本(5-15%)鉴定成本(10-20%)内部损失成本(25-35%)外部损失成本(20-35%)•1预防成本(5-15%)预防成本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控制工序质量,减少故障损失而事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它一般包括下列项目。1)质量计划工作费。为制定质量政策、目标及质量计划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包括编写质量手册、体系文件所发生的费用。2)设计评审费。开发设计新产品在设计过程的各阶段所进行的设计评审及实验试验所支付的一切费用,也包括产品更新的设计评审活动的费用。3)供应商评价费用。供应商评价费用是指为实施供应链管理而对供方进行的评价活动费用。4)质量审核费。对质量管理体系、工序质量和对供应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质量审核所支付的一切费用。5)顾客调查费用。顾客调查费用是为了掌握顾客的需求所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和分析所花费的费用。6)质量培训费。以达到质量要求或改进产品质量为目的而对企业人员进行的正式培训或临时培训,包括制订培训计划直到实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7)质量改进措施费。制定和贯彻各项质量改进措施计划,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或质量管理水平而职工的进行活动所发生的一切费用。8)质量奖。质量奖及质量管理小组奖等用于质量(包括安全、节能)的奖金。9)过程控制费用。过程控制费用是为质量控制和改进现有过程能力的研究和分析制造过程(包括供应商的制造工序)所需全部时间的费用支出;为有效实施或执行质量规划而对车间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所需的费用支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进行控制所支出的费用。•2鉴定成本(10-20%)鉴定成本是“用于试验和检验,以评定产品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质量水平所支付的费用”一般包括以下各项。1)进货检验费。对购进的原材料、协作件、外购配套件的进厂验收检验费用和驻协作厂的监督检查、协作配套产品的质量审核费用。2)工序检验费。产品制造过程中对在制品或中间品质量所进行的检验而支付的费用。3)成品检验费。对完工产品鉴别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检验或试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产品质量审核费用。4)试验设备维修费。试验设备、检测工具、计量仪表的日常维护、校准所支付的费用。5)试验材料及劳务费。破坏性试验所消耗产品成本以及耗用的材料和劳务费用。•3内部损失成本(25-35%)内部损失成本是交货前因产品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如返工、复检、报废等等。也就是指产品在出厂前由于发生质量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质量故障所发生的费用之和。包括以下各项。1)废品损失。指因产品(包括外购、外协产品物资)无法修复的缺陷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而报废所造成的损失。2)返工损失。指为修复不良品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及为解决普遍性质量缺陷在定额工时以外增加的操作成本。3)复检费。指对返工或校正后的产品进行重复检查和试验所发生的费用。4)停工损失。指由于各种质量缺陷而引起的设备停工所造成的损失。5)产量损失。指由于改进质量控制方法使产量降低的损失。6)质量故障处理费。指由于处理内部故障而发生的费用,它包括抽样检查不合格而进行筛选的费用。7)质量降级损失。指产品质量达不到原有精度要求因而降低等级所造成的损失。由一级品降为二级品,使其价值降低。•4外部损失成本(25-35%)外部损失成本是交货后因产品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如保修、保换、保退、撤销合同及有关质量的赔偿、诉讼费用等。也就是指产品在用户使用中发现质量缺陷而产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总和。它同内部损失成本的区别,在于产品质量问题是发生在发货之后。包括以下各项。1)索赔费用。指由于产品质量缺陷经用户提出申诉,而进行索赔处理所支付的一切费用。2)退货损失。指由于产品缺陷,而造成用户退货、换货而支付的一切费用。3)保修费用。指在保修期间或根据合同规定对用户提供修理服务的一切费用。4)降价损失。指由于产品质量低于标准,经与用户协商同意折价出售的损失和由此所减少的收益。5)诉讼费用。即因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诉讼费用。6)返修或挑选费。即产品不合格而退换后返工修理或挑选的人工、材料、复检及有关设备折旧费用。7)其他。如公司信誉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质量意识•1、质量概念•2、质量的特性•3、质量管理的发展•4、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5、提高质量的重点•6、过程质量控制三步骤•7、不合格处置流程•8、量具管理•9、纠正预防一、质量的概念•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固有的”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要求:•①“明示的”可以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②“通常隐含的”是指企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方的文件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做出规定。•③“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满足就是合格,不满足就是不合格•单位产品的极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A类不合格•单位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B类不合格•单位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C类不合格二、质量的特性质量的经济性: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虽然顾客和企业关注质量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企业的相关方对企业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一般指人的质量(人的素质,品德)、生活质量(吃,穿,住,行)、环境质量(空气,水,土的质量)、服務的质量、工作的质量、產品的质量,其中工作质量是指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工作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工作质量质量越高则相应的产品质量也越高。工作质量体现在一切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之中,并通过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最终通过产品质量及经济效果表现出来反映工作质量要求的质量特性主要产品合格率,废品率,返修率,失误率,差错率,及时性,效率等。质量的时效性: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企业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质量的相对性: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三、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运用统计技术,从单纯事后检验到检验加预防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质量意识的发展过程:•质量是检出来的→质量是做出来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习惯出来的(全员参与)。四、影响质量的因素•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主要有6个因素:5M1E分析法•a)人(Man/Manpower):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b)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c)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d)方法(Method):这里包括加工工艺、工装选择、操作规程等;•e)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f)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操作人员因素•凡是操作人员起主导作用的工序所生产的缺陷,一般可以由操作人员控制造成操作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质量意识差;操作时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能低、技术不熟练,以及由于工作简单重复而产生厌烦情绪等。•防误可控制措施:•(1)加强“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下道工序是用户”的质量意识教育,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2)编写明确详细的操作流程,加强工序专业培训,颁发操作合格证;•(3)加强检验工作,适当增加检验的频次;•(4)通过工种间的人员调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