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13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一、现代性”概念的语源与语义词源学上看,“现在”(Modern)可能来自拉丁文中的“Modo”,意指“刚才”。“现代性”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还代表了一种“精神”。即不断改造世界的内在要求。“现代性”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任何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可以视为“现代性理论”中的“左”和“右”两派,既互有攻论和反驳,亦有相互渗透和启发。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一)对启蒙理性的批判(二)对“元叙事”,即现代性的“合法性”的批判(三)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四)试图解决启蒙以来寻找替代宗教作为社会整合源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态度一、重建有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根据。二、从寻求确定理性的“他者”到主张多元论。三、建立有关人文思维的逻辑。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姿态,以及对传统的决绝态度和价值消解的策略,使得它成为一种“极端”的理论,使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彻底虚无主义的否定表现出现。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走向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后与母体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到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撒播”。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在整体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后现代转折”。这种颠覆性的逆转和标新立异,已远超出艺术和文学领域,而深达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丹尼尔·贝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贝尔率先从后工业社会理论入手,直观后现代文化,占据了对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全景阐释的优越地位。主要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意识形态的终结》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贝尔认为,后现代文化是对传统的激进攻击。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是现代主义的推进。后现代时期将现代主义的反叛引向日常生活领域,是反叛、享乐主义、超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扩展结果。“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反文化。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觉方式的革命,从而对社会结构本身加以改革,以反文化的激进方式,使人对旧事物一律厌倦而达到文化革命的目的”。后现代主义贝尔提出后现代主义的几个特征:1.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和反思,张扬非理性,这必然导致对本能的完全依赖。2.艺术成为一种游戏,行动本身即艺术,艺术即标新立异。3.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生活就会加以实践。4.抹杀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艺术从博物馆移入环境中去,经验统统变成了艺术。这一进程大有毁灭艺术之势。后现代主义贝尔认为,后现代美学是一种视觉美学。这与当代观众渴望行动、参与、追求新奇刺激、轰动效应相合拍。艺术不再是观照的对象,而是一个行为、一个事件。贝尔揭示了后现代文化的矛盾,指出后现代文化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提出重建新宗教。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西马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他提出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著作:《合法性危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等。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坚持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他提出在知识的可靠性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性上(合法性问题),建立交往行为理论,从而重振现代性。——重建新理性他认为,现代化从启蒙时代开始设计定向,但却在具体实践中一再出现偏差而走入歧途。应不放弃启蒙理想,而是反过来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建立新理性图式——交往理性。后现代主义利奥塔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解构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他提醒人们在面对总体化时注意差异的根本重要性,也鼓励人们站在差异一边行动,而反对普遍标准和价值的不公正运用。主要著作:《现象学》、《力比多经济》、《后现代状况》、《争论》等。后现代主义利奥塔德认为,应重新检验“合法性”问题,揭露哈贝马斯所张扬的“交往理论”和“普遍共识”下面掩盖的回归统一、重树霸主地位的实质。他的总体目标是以“叙事危机”为中心,展示后现代的文化变迁图景。他将知识问题放在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构架中,在叙事知识与科技知识之间作出区别。后现代主义利奥塔德提出,只有通过“解”合法化,走向后现代的话语游戏的合法化。即以单一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并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已被瓦解,自由解放和追求本真的合法性神话已消逝。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而在追求谬误推理。——求异在游戏规则上打破中心论和专家式的一致性,尊重各种话语的差异,依照不同的游戏订出不同的规则,倡导一种异质标准。后现代主义“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宣战;让我们成为那不可表现者的见证人;让我们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后现代状况:知识报告》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等。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区别后现代主义詹姆逊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注意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对后工业社会进行总体性观察。主要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等。后现代主义1.三种文化形态詹姆逊将三种文化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一一对应,认为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代主义,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或多国化资本主义)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这三个社会阶段代表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体验,三个文化形态反映了新的心理结构。后现代主义詹姆逊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表现:1.空前的文化扩张。文化已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2.语言和表达的扭曲。“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3.其理论作为一种“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后现代主义2.后现代文化与美学逻辑后现代主义是当代多国化的资本主义逻辑和活力偏离中心在文化上的一个投影。后现代主义的表征:1.平面感:深度模式削平2.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3.零散化:主体的消失4.复制:距离感消失后现代主义文艺和美学特征一、平面感:深度模式削平后现代主义要打破或削平是四种深度模式。后现代理论不再相信什么真理,只是不断地进行抨击、批评,但抨击的对象已不再是思想,而是表述。平面感也指作品审美意义深度的消失。后现代作品不再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意义。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周星驰:《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桌面\part1.rmvb后现代主义文艺和美学特征二、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后现代人告别了诸如传统、历史、连续性,而浮上表层,在非历史的当下时间体验中去感受断裂感。后现代主义文艺和美学特征三、零散化:主体的消失主体作为现代哲学的元话语,标志着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法的特权。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而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后现代画家霍尔:“我想成为机器,我不要成为一个人,我像机器一样作画”解构崇高..\桌面\part2.rmvb后现代主义文艺和美学特征四、复制:距离感消失传统美学总是要求审美尺度具有一种距离感。后现代美学颠覆了传统美学观。杰姆逊指出,后现代根本的主题就是“复制”。人被各种人造的类象包围起来,世界成了物的世界。先锋的革命性和艺术家的风格性消逝,使艺术一步步成为非艺术或反艺术,审美成为“审丑”。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策略:以一种新的国家主义来对抗文化侵略,将自己国家的状况国际化的开阔胸襟和气度。以本真和充满理想的精神,提供具有鲜活生命的文化元素,真正进入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打破第一世界文本的中心性和神圣性。岳敏君绘画参考书目1、陈嘉映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版。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5月版。4、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5、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6、斯蒂夫·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7、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8、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9、史蒂夫·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版。10、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