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课堂导入对初中地理新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不同类型课堂导入对初中地理新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华师大四附中高晓骏【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梳理和总结了导入的不同类型以及设计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但,令人担忧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往往关注导入本身是否出奇、出新、夺人眼球,而对教学的有效性则缺乏关注。作者根据研究,梳理出评价课堂导入有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并对所记录的148节初中地理新课教学课堂实录中的导入部分进行有效性评估,从中寻找一种最为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同时,提出设计有效课堂导入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课堂导入有效性一、引言:问题的提出追求有效,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诉求。自教育产生以来,“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历来就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教师的教学一直围绕教学的有效性而展开。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但各种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在教学中却广泛存在。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和戏剧中的“序幕”,担负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地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对于课堂导入的研究由来已久,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梳理和总结了导入的不同类型以及设计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笔者在任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兼职地理教研员的四年间,观摩了大量的初中地理课,教师们各出奇招,课堂导入五花八门。这些颇具新意的课堂导入的确让我们的初中地理课堂色彩纷呈,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令人遗憾的问题。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往往关注导入本身是否出奇、出新、夺人眼球,而对教学的有效性则缺乏关注。这就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这些颇花心思的课堂导入设计对于课堂教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是否能够发挥夸美纽斯所说的那种“潜伏力量”?哪些课堂导入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去设计一个真正有效的课堂导入?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开始对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斤斤计较”,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一门雕刻时光的艺术,提高每一分钟的有效性就应该从课堂导入开始。笔者拥有的案例资源主要涉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课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本研究的主要根据现有资料针对初中地理新课教学的课堂导入有效性展开研究。二、课堂导入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有效教学的研究源于国外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从此,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随之开展起来并得到了深入发展。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系统研究开始得较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在近二十年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最终都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外乎三个维度: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1、课堂导入在学习速度维度的衡量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速度实际上就是指学习效率,学习某一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你的学习效率越高。具体到课堂导入的速度,我们主要考量达到相同目的,所花费的时间。单位时间内课堂导入所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越大,则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越好。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会下课的,一定要在课堂导入中确立节约时间的意识。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课堂导入是否有效吧。案例一:《印度》上课铃响后,教师开始播放一段印度歌舞视频。(约3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哪一个国家吗?学生:沙特阿拉伯【教师期待学生一口答出印度,课堂中出现意外】教师在约3分钟的胡言乱语之后,硬生生地将学生拉到印度。这样的课堂导入耗时3分钟,作用和效果仅仅相当于,“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印度”这短短的十一个字。若在学习速度这一方面来衡量,类似这样的导入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2、课堂导入在学习结果维度的衡量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课堂观察,考察学生实实在在获得的变化。对于课堂导入产生的学习结果,我们不能将其定位或局限在认知这一层面,因为这也不是导入这一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课堂导入的学习结果主要应体现在学生在这之后,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才应该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你所设计的导入,到底有多少“智慧含金量”。依然来考察上文中《印度》的这一案例,撇开课堂教学实施中发生的那个“意外”不谈。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外国音乐流派、特色几乎没有认知基础,他们对于这段歌舞只存在知不知道它属于印度的问题,谈不上任何的思考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顺利的在老师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说出了“印度”,这种导入也是毫无智慧含金量的。从课堂导入产生的学习结果来说,这一课堂导入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3、课堂导入在学习体验维度的衡量我们常用两个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体验,一个词是伴随。“伴随”讲的是一种状态,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是生机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展开学习,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另外一个词是“生发”。学生可能觉得学习过程没那么有趣,但是学完以后觉得蛮有价值的。在心理学中,前者称为“过程兴趣”,后者称为“结果兴趣”。具体到课堂导入,我们很难考察它所带来的“生发”,只能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伴随”状态的改变。回到上文中我们叙述的《印度》这一案例,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小小意外,学生们不仅没有对“印度”的学习产生任何兴趣,还有部分同学意识到这是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我们没有说对给老师丢脸了。更加糟糕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倒是产生学习兴趣了,兴趣不在“印度”上,而是“为什么这段歌舞不是沙特阿拉伯的,而是印度的?”,“难道沙特阿拉伯没有类似形式的歌舞吗?”。基于这位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目标,她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将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更改为“印度歌舞”。这就使得产生了类似问题的同学一节课游离在集体学习之外,在没有任何材料依托和指导的情况下,漫无目的进行着产生不了任何积极结果的关于“印度歌舞”的思考。很显然从课堂导入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一维度来衡量,这个课堂导入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对于课堂导入有效性的考量,有一点需要注意,以上三个维度必须综合考量,绝不能在某个方面走极端。比如,我们不顾学习速度,也不考虑学习结果,只关心让孩子开心、快乐、有兴趣的学。或只关注学习速度,这些单方面的考量都是不全面甚至错误的。三、不同类型课堂导入有效性的评估对于课堂导入的研究由来已久,也有很多教学实践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关于课堂导入的分类。但,多从导入的形式方面进行分类,比如,开门见山法、承上启下法、设置悬念法、联系实际法、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等等。我所记录的148节课中所涉及的课堂导入形式也不外如此。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课堂导入的效果展开研究,对课堂导入分各种形式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合适的。任何一种形式既然存在都有他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一面,我们很难通过形式来判断一种导入是否有效。针对我的研究,我将课堂导入按照观察到的产生的结果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引出主题式导入,另一种是创设情境式导入。巧的很,两种导入法在我所记录的课中,各为74节。下面我们就从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对两大类课堂导入进行评估。1、引出主题式导入这种类型的导入有着非常相似的步骤特征。用一段文字、一张或一组景观、一段视频、一段音乐甚至几分钟的学生表演导入,教师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国家(地方)吗?”案例二:《巴西》(约2分钟)预备铃响,教师开始循环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上课铃响后,大家再集体从头完整观看一遍。教师:“这是一种什么运动?这项运动你能联想到哪一个国家?”学生非常肯定地站起来回答,这是足球,我想到巴西。新课随之展开,整节课与之相关内容未见。案例三:《长江》(约2分钟)教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歌词中就出现了“长江”二字)。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中表现的是我国哪一条河流吗?学生:长江。教师将歌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随之展开新课。歌词中的相关内容整节课不再用到。案例四:《日本》(约半分钟)Ppt展示图片,日本国旗。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面国旗代表哪一个国家吗?学生:日本。教师随之展开新课。类似的案例还要很多很多,我就不再枚举。根据有效性的三个维度,我们从以上三个案例来考量一下引出主题式导入的有效性。从学习速度来看,三个案例的用时都不多,特别是案例四更是一分钟都不到就完成了导入。用时少就有效吗?这三个案例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相当于“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最温柔的教师用最和缓的语速,念这十几个字恐怕也不超过十秒钟。这么来看,在学习速度这一维度,三个案例的有效性几乎难见。从学习结果来看,三个案例中的教师都是用问句来开场白的,学生也都迅速地给予了简练而正确的回答。学生的快速反应也恰恰反映出教师所设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什么思维容量的,毫无智慧含金量可言。案例二所表现的问题则更为可怕,案例中,教师的第二个问号所提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但听话的学生却给出了所谓的正确答案,且全班其他同学没有任何异议。这种表面看起来流畅的配合显示出了班级学生对于这种课堂导入的适应和长期以来迎合标准答案式的思维训练。可以想象,在这样一种课堂中诞生的学生谈何追求“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因缺乏智慧含金量而带来的学习结果低效,直接导致学生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中很难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三节课在课堂观察中,虽然还不至于看见学生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但很多孩子脸上浮现出冷漠呆滞的神情。在有人听课的环境下,三节课中都有学生游离于课堂集体学习之外,看课外书或打盹儿。作为一个听课者,坦率地说,我也多次看手表盼望着下课铃声早一点响起。从以上三个维度的考量,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引出主题式导入是完全无效的。如果你的课堂导入仅仅只是希望引出主题,还是请授课教师开门见山地说一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样的导入虽然产生不了任何的学习结果和积极的学习体验,但最起码在学习速度上有它的优势。换言之,若想选用引出主题式导入还不如跳过导入这个环节来得直接。2、创设情境式导入“情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我们还不谈“有效性”的时候,就有了“情境”。在我看来,情境有两个要素:一是“情”,一个是“境”。通过平台的搭建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刺激学生进入某种学习状态,带领学生进入高品质思维的“境”。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课堂导入模式,虽然不能说流行的就是高效的,但能够流行则一定有它的道理。下面我们也从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将创设情境式导入和引出主题式导入做一个比较。从学习速度来看,创设情境式导入往往用短短的几分钟,引领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和一段时间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做法。在这个维度上,引出主题式导入是无法和它相提并论的。从学习结果上来分析,创设情境式导入一般的做法是用“境”这种直观的方式搭起一座解决问题的桥梁帮助学生展开较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往往具有较高的智慧含金量。从学习体验上来看,创设情境式导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问题解决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只要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有创设情境的意识,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导入效能大增。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三个引出主题式导入的案例,其实,这三个导入授课教师只要有意识的创设出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就可以大大提高它的有效性。案例三,《长江》,导入中,我们依然使用长江之歌,教师只要在引出主题后追问一句,大家从长江之歌的歌词中发现了长江的哪些水文特征?这些水文特征和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有什么关系呢?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在这首歌的情境中展开,教学的有效性显然大大提高。案例四,《日本》,导入中,学生根据日本国旗引出日本之后,追问一句,日本为什么将太阳放在自己的国旗上?甚至天皇都称自己为天照大神之子?这些纯精神领域内的特征和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在这样强烈的问题情境中,我们展开学习,通过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