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资料(自己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古代社会资源与生产方式一、社会资源环境、气候特征及其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1.气候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①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总趋势是逐步变冷,温暖期的时段逐步变短,寒冷期不仅逐渐变长,程度也越来越长。②季风性气候对中国农业生产巨大影响。2.资源特征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1)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2)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优势: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3.人文环境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人文环境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无形的制度约束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有形约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如重农抑商、黜奢祟俭成为抑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阻力。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整个社会对粮食入不敷出的担心。由此所导致的社会心理压力与政府政策的限制,使商人的货币积累不是投向新的产业,而是走向“求田问舍”。工商业沦为封闭、稳定的农业社会的附庸。二、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农业经济一、农业演进形态原始农业表现为采集、渔猎活动。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天然“衣食”的经济活动。传统农业是指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动植物的驯化与饲养,使用人力、畜力,依靠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建立在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从事规模化经营的商业性农业。二、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及其成就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时代,其标志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沟洫农业。第二阶段为战国秦汉时代,其标志是牛耕与铁制农具的普及与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三阶段为唐宋时期,以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第四阶段为明清时期,海外作物的引进、南方双季作物的种植,土地单位面积生产率的提高,使土地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土地制度与租佃关系1、土地制度A.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战国秦汉时期。公地私有化阶段,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时期。(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依靠暴力奴役农奴的庄园经济阶段,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3)隋唐五代时期。向纯粹租佃关系过渡阶段,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衰落,开始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转型。(4)宋元明清时期。以纯粹土地租佃为主与土地买卖商品化加剧阶段,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三种地权之间存在着多种转化的可能: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兼并机制、土地离散机制。B.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一直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但是,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土地经营活动,并借此影响和控制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为自这种土地所有制是小规模的;其二为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极不稳定,流转速度很快。2、租佃关系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A.依附农租佃制(战国至隋以前)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B.分成租契约租佃制(唐宋至明中叶以前)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分离。C.定额租契约租佃制(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朝)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离。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综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租佃关系是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要原因。四、政府行为与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1、赋役制度与小农耕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赋役制度和农业生产、国家收入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社会官僚阶层所享有的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征税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2、国家的重农思想与政策体系①重农就要抑商,通过盐铁官营,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将社会上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杜绝社会上的舍本逐末;②重农需要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如采取限田、均田等政策调整社会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土地占有关系,使人无遗力,地无遗利;③重农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轻徭薄赋,放水养鱼;④重农需要由国家出面倡导或组织农民修筑各种抗旱防涝的水利灌溉设施;⑤重农需要由国家出面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优良品种等;⑥重农需要国家在灾荒之时出面赈灾救荒,帮助农民度过难关,维持再生产。古代中国政府职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第一,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第二,修筑各种防旱抗洪的水利灌溉设施。第三,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以促进农业生产。第四,赈灾救荒。总之,政府作通过对农业经济的国家干预,维持了集约化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种种均衡条件,对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的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章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一、古代社会的手工业发展概况及其特征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四个标志性的发展阶段:商周时代的青铜业;汉代的铁器、丝绸;宋代矿冶业、雕版印刷;明清制瓷、棉纺织业。发展特征: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部门,无论早晚,一旦创立,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渐密的。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4、官府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没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到明清时期,官府手工业走向衰落,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状况始终没有改变。5、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关系中国古代经济中心期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手工业制成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二、手工业制度安排及其变迁传统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官营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工业是指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或所有权属于国家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特点:①官营手工业是与政治特权紧密结合的。从而使它能够垄断传统社会中直接攸关国家命运的所有手工业行业。②官营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直接供上层统治集团消费的。皇室、贵族、百官的消费集中,因此统治者又能够征调全国的物料和工匠聚于官府,从而使它不仅规模很大,分工很细,并且其产品也往往具有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③在官营手工业内部,由于工匠情绪不高,人力、物力浪费,管理上的官僚主义,大经济优越于小经济是商品生产的规律未能真正显示出来。三、商业制度的变迁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①与历史上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商业中心也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②秦汉时代,国内商业的主体是盐铁流通、唐宋时代是丝茶流通,明清时代是粮食棉布流通。③中国两千多年商业活动发展与扩大呈现出了由奢侈品向民生日用品转移;④由城市向农村集贸扩张;⑤由一般局限于流通领域的贩运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转变,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前店后厂,开设手工作坊、投资手工工场这样一个规律。2、商业网络体系与结构。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网络体系与结构及其功能呈现出了以下发展趋势:农村集市:以农村为活动空间的地方小市场或墟集贸易,为农民之间以物易物,品种余缺调剂的场所。市镇市场:以定居的工商业者的存在为前提,跨区域贸易的起点。有的市镇侧重商品生产,有的侧重商业流通城市市场:商品交换以城市及其辐射范围为活动空间,既是市场网络的联结枢纽,也是各类市场的云集中心区域市场:商品交换关系以地理概念中的市场为活动空间。一类是经济性的区域市场,它们有相当数量的商品。如粮食各地都生产,由于需求程度较低,交换成本相对偏高以及流动设施条件的限制,被收缩在区域市场。另一类是行政性的区域市场,即政府通过行政干预,实行“地方经济割据”的市场。国内统一市场:其形成的标志:一是要有畅顺的商品流通网络:二是要有统一的市场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三是要有足够量的统一货币以满足商品流通需要。国内市场由船运初步形成以下三大干线:第一,南北贸易:以大运河为干道。第二,东西贸易:以长江为干道。第三,海船贸易:以南北洋航线为干道。4、商人组织:商业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血缘或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陕商、鲁商、闽商、粤商、宁波商、洞庭商、龙游商等。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是北方晋商和南方徽商。晋商起源于盐业经营,与政府关系密切,衰弱是以清王朝的灭亡为标志。徽商起源于盐业经营,徽商团结,注重互帮互助,还崇尚节约,并重视教育。会馆是在外地经商,对食宿、贮藏货物的需要产生了以地缘为纽带的组织;公所是同行之间既有竞争,更有合作的需求,产生了以行业为纽带的组织。6、对外经济交流及其演变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海外贸易分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其中,以国家间互赠礼品形式出现的“朝贡贸易”和随之而来的“随贡贸易”,是官方贸易的主要形式。朝贡:允许周边国家定期来华朝见中国皇帝,朝见时,由这些国家的使者进贡当地的土特产品,中国皇帝将回赐更多的东西,并且对贡使随五、重农抑商政策与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必然选择。因为我国自古以来人口众多,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②重农抑商政策市维持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我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地主制土地所有制、租佃制生产方式下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而商业比属于这种自然经济。③文化传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巨大影响。古时商人多为奸诈之人,而农民一直是以朴实形象示人,所以政府倡导人们从事农业。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措施:专卖、土贡制度、官营手工工场以及通过鼓励小农家庭自给自足来堵塞商人资本的发展空间。①专卖制度,指的是某些重要的工商部门(如盐铁酒茶等)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或由政府特许的商人经营。专卖制度的影响:抑制没落奴隶主与豪强势力、增强国家财政行收入。滋生走私和腐败。②均输平准法(均输与平准,开始于汉汉武帝,成为国营商业的两种基本形态。)均输法。要去在统治王朝范围内的每一个地方,必须将本地所产优质产品,凡为统治着所需,都必须上贡。平准法。由官府来吞吐物质,平抑物价。在商品价格上涨时,平准机构以低价抛售;在商品价格低廉时,则由平准机构收购该商品以稳定该商品的价格。平准与均输一是管理零售市场,一是掌握批发环节,共同对粮食等商品的市场价格起干预作用。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和金融一、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一)财政收入制度唐中叶以前地广人稀,控制劳动力即控制了税源,故以人丁、户口为单位征收,唐中叶以后人多地少,土地稀缺,控制了土地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