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本章主要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到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首先归功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在对上述转变分别进行阐述后,本章分别就这一时期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以及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以期进一步弄清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目标下,从1956年到1978年前,国家的财力主要用于国防建设,二十多年间几乎没有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从基本生活消费品来看:1956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粮食408斤,1976年下降到380斤。食用植物油由5.1斤下降到3.1斤;布匹由29尺下降到23尺。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74.6元,其中2亿农民年均收入低于50元。2/3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不如30年代。城市里工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月薪约40元,仅能维持最低生活。由于多年为新建职工宿舍,二十多年后,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到6平方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基本生活用品是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三大件”。尤其严重的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三年中,全国共计饿死3755万人(其中四川占1000万人左右),损失1200亿元。文革十年,浪费了8000亿元,损失了5000亿元。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回归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1、重新确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人均800-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2、通过对单一的公有制的突破来发展生产力私有制是有效率的。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也”。用现在的話来说:大家在一起种地,干活不出力,若把地分给个人,人们便会尽力耕作。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方面,验证了这一朴素的真理。同时,它也使得“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城市的改革是从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开始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资企业也在搞活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恢复。这实质上是回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中共十三大将其称作“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三、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1、所有制方面的松动推动着交换经济的发展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突破,产生了商品交换与市场,使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下出现了初步的转型。随着市场力量的发育与壮大,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探索,中共十四大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1978年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粮食产量由1976年的6000亿斤到1996年达到了1万亿斤,棉花8400万担,较之于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几乎翻了一番。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由1979年的150提高到2800元。增长近20倍。家庭经营虽然有利于扩大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但分散经营也存在着来自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的双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在农村涌现。它们有效地拓宽了农村经济的开发领域,促进了农工商衔接,提高了商品生产的组织程度。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之后,国家对农村经济的调控也主要转向对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建立粮食保护价格制度,设立粮食风险基金,对农业生产提供补贴以及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加快轻工业发展的诸多举措,使中国的轻工业出现带有补偿性的迅速高涨,并于90年代以后使再次进入以重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钢产量由1976年的2600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2.2亿吨,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中国工业中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对非国有企业的市场进入管制的逐渐取消,非国有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迅猛增长势头。第三产业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30年间逐渐由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扩大到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若干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又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500元上升到1万元,增长了25倍。居住面积由不足6平方提高到20平方米。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3624亿元,2007年达到23.8万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约10倍以上。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5.5%。国家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由农业税提供的财政收入1950年占40%,2004年下降到不足1%,国家有财力全面停征农业税。3、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家从积极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到进一步鼓励发展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民营企业在制造业中占79%,第三产业中占20%。每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吸纳1000万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十五大以后,国家抓大放小,从而形成了当前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建国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反思,促进了“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轻工业与重工业”、“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等多方面关系、比例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逐步得到扭转,表现出轻工业加快发展、高加工度化和部分外向化的特点。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1978年以来实施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但也拉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自1999年起,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五年来中央财政性资金在西部累计投入达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亿元,国家带动社会投入3000亿元,累计上万亿元。此后又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再次推进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结构的调整。通过逐步改革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使中心城镇的聚集效应明显增强。到2006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7年的17.4%增长到了43.9%。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