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一、基础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夜.缒而出(在夜里)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8.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1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荆轲刺秦王复习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进兵北略.地(2)振.怖大王之威(3)日以.尽矣(4)持千金之资币.物(5)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7)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轲自知事不就.()荆轲遂就.车而去()(2)图穷而匕首见.()乃遂私见.樊於期()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新陈.代谢()恐惧不敢自陈.()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4)秦王惊,自引.而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D.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B.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2D.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6.《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写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写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后“目眩良久”。从艺术手法上看,对文章如此描绘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详写荆轲为其结局作必要的铺垫,略写秦王淡化其无能的形象。B.正面表现荆轲的勇武,更以秦王的窘态和后怕加以反衬。C.分叙两人在事件中的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得到完整的印象。D.以荆轲的连续进击和秦王的手足无措,来渲染一种紧迫的气氛。7.下列对课文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柱笑骂”等四个场面。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正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鸿门宴复习题1.下面各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君为.我呼入②君王为.人不忍B.①会.其怒,不敢献②会.天大雨,道不通C.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不如因.而善遇之D.①故.遣将守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2.明知“鸿门宴”杀机四伏,不是一次真正的宴会,善于应变的刘邦为何还要“赴宴”呢?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从宴前形势看,项强刘弱,刘邦必须“赴宴”。B.仗着和项伯有“婚姻”关系,项王讲感情,不会杀刘邦。C.项王一向自高自大,刘邦会见机行事,投项王之所好,以满足其虚荣心,躲过这一关。D.不去“谢项王”,会立即遭受全军覆灭之灾。3.在项王即将来犯,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张良见了刘邦,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兵力悬殊,土气不同,“战”必败,“逃”必溃。B.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可以看出项伯这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确信项伯可以利用。C.张良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分析刘邦只要利用项伯和项羽的这层关系,必能获得效果,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将会解项羽来战之忧。D.张良才智过人,有未卜先知之明。二、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问题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4.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路B.张良入谢谢:告罪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第二次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监督5.下列句中的“之”字,指代对象相同的两项是()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置之坐上C.置之地D.吾属今为之虏矣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C.外连横而斗.诸侯D.项伯杀人,臣活.之7.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兰亭集序》复习题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0分)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3.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5.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6.曾不知老之将至曾: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8.不能喻之于怀喻: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译文: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译文: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译文: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文:三、阅读全文,完成下列1~4题。(1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毕:全,都B.所以游目骋怀骋:舒展C.暂得于己暂:暂时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寿命)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B.引以为流觞曲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仰观宇宙之大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①仰观宇宙之大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⑤死生亦大矣3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四、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问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不同)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原因)C.及其所之.既倦(的)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