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简介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乐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历史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时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17世纪以后,不少商人随着经商活动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礼仪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用毛巾擦干,不能乱甩。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乌孜别克族好客,对远道客人盛情款待。他们常用抓饭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点,否则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饭时常用双手摸面作“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节庆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每年春季,乌孜别克族还要举行“苏麦莱克”仪式,届时以村为单位,大家自带各种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锅熬熟后共餐。在此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节日庆祝开斋节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2年。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要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他在这个月受安拉之命为“使者”,以次为斋月,是为纪念《古兰经》首次在这个月降临。同时,“斋戒能使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其)不要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尝到别人的痛苦”。现在开斋节已经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穆斯林沐浴净身,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敬“塞俩目”(问候的意思),还要到清真寺参加节日聚礼活动。服饰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顶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一种长度过膝的长衣,长衣有两种款式,一种为直领、开襟、无衽,在门襟、领边、袖口上绣花边。信服上有花色图案,十分美观;另一种为斜领、右衽的长衣,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束三角形的绣花腰带,一般年轻人的腰带色彩都很艳丽,所穿领边、袖口、前襟开口处都绣着红、绿、蓝相间的彩色花边图案,表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老年人却爱穿黑色长衣,腰带的颜色也偏于淡雅。乌孜别克男女,传统上都爱穿皮靴、皮鞋,长靴外面还常穿胶制浅口套鞋,进屋时脱下套鞋,就可以不把泥土带进屋内,十分卫生。乌孜别克妇女很会打扮自己,款式独特,美观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称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泽鲜艳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条明丽的花头巾。老年妇女戴古朴典雅、凝重端庄的素“朵皮”。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团锦簇的连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时,在连衣裙的外面加上绣花衬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别具风采。相对而言,老年则喜欢宽大,褶多的衣裙,不过都是丝绸制成。妇女的冬装更是华贵,富有西北风情。她们除毛衣、毛裤、棉、绒上下衣、呢大衣之外,还喜欢穿价格昂贵的狐皮,羔皮、水獭、早獭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双高筒皮靴。显得身材更为修长伶俐。乌孜别克妇女戴的首饰样式繁多,质料考究。金、银、珠、玉、绒、绢精工制成的簪、环、花,错落有致地戴在头上,再配上精美玲珑的耳环、金光闪烁的项链、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时装模特的风范。建筑风格乌孜别克族的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的壁龛,既美观又可存放什物,木柱上还雕刻有各种图案。取暖多用壁炉,也有在室内挖坑,将火炉置于坑内,烟筒伸出户外,坑上放木板,铺上毯子,可供坐卧。独特的建筑饮食文化由于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忌食猪、狗、驴、骡肉等,喜食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馕和奶茶。馕是主食,做法与内地的烤烧饼相似,是用面粉加淡盐水稍稍发酵后烤制而成。在面内可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内软,称为油馕。此外还有肉馕、窝窝馕、片馕等。奶茶是乌孜别克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其制作方法是:将茶水置于铜壶或铝锅内烧开,加入牛奶边煮边搅拌,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入适量食盐即成。奶茶具有驱寒、生津、止渴、化食的作用,不但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四季均可饮用。忌讳行为乌孜别克族的禁忌很多。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壮年妇女一人时,忌外人进家。大庭广众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裤。乌孜别克族特别注意饮水水源的清洁卫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猪圈、厕所,游泳、洗澡或洗涤衣物。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习惯遵守伊斯兰教的要求,不食猪、驴、骡、狗肉宗教乌孜别克族自称穆斯林,有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仙、信死后复活、信前定。为了体现上述六大信仰,平时必须坚持五项基本功课,即念、礼、斋、课、朝。这五项功课,也就是作为伊斯兰教礼仪基石的五项基本义务。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是与它的名称来源有一定关系的。乌孜别克的名称,最早来源于十四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元史称之为“月即别”、“月祖伯”等。乌孜别克汗信仰伊斯兰教,在汗国内推行伊斯兰教的政策,很受教徒拥戴,形成汗国的统治集团,后来逐渐发展为以乌孜别克命名的汗国。除此而外,伊斯兰教对乌孜别克族的文化教育产生很大影响。长期以来。乌孜别克族的儿童和青年主要接受宗教教育。20世纪初,在伊宁出现的乌孜别克学校(后来发展为小学和初中合班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宗教学校。宗教纪念文化艺术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有史诗、叙事长诗、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等。《阿勒帕米西》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坟墓中出生的孩子》是一部故事曲折,卷帙浩繁。形象生动,语言流畅,音韵铿锵,为广大乌孜别克人喜闻乐见的叙事长诗。乌孜别克人都会唱歌,民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形式多样。早在14、15世纪,就出现了阿塔依、萨卡克、洛特菲和艾利希尔.纳瓦依等举世闻名的诗人。对整个中亚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蜚声文坛的诗人有穆.伊.索皮扎代、托.热依木等。波拉勒.艾则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用诗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在当代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