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要求:本门课程是全国硕士研究生选修的一门公共理论课授课学时:18学时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分+期末成绩80分)参考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自然辩证法概论》,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自然辩证法概论》,刘永振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由来自然辩证法一词,最初是恩格斯为其自然科学哲学著作部分手稿写的一个归类标题。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1925年,俄共中央马克思与恩格斯研究院出版《马克思与恩格斯文库》时又把它作为恩格斯的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的书名:《自然辩证法》。1、历史背景1)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进化论等重大理论成果.旧的机械自然观与新的科学成就产生矛盾。2)理论上的准备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自然辩证法》写作过程1873年,恩格斯准备撰写《自然辩证法》。杜林事件发生,转而写《反杜林论》1876年,在出版了《反杜林论》之后,恩格斯就全力写作这部已经构思好的著作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恩格斯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罄其全力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马克思的其它著作。1895年,恩格斯去世,他已构思好且已开始写作的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的著作,未能完成。3、《自然辩证法》出版过程1)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斯坦保存(1)《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过程中的作用》;(2)《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派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德国,整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发现了恩格斯的这部手稿。3)1925年,苏联将恩格斯的手稿翻译成了俄文,以“自然辩证法”为书名,首次公开出版。此后,又以日、中、英、德等文出版发行。4、《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1)手稿分装四束:(1)辩证法和自然科学;(2)自然研究和辩证法;(3)自然之辩证法;(4)数学和自然科学。2)按照内容可划分为:(1)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科学进步中的辩证性质。(2)自然科学和哲学,讲科学与哲学的关系。(3)自然界的辩证法,就是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用于自然界。(4)认识自然的辩证法。讲认识论与辩证逻辑,自然科学方法论。(5)物质的运动形式。(6)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5、相关评价引发的争论(1)1924年春天,伯恩斯坦把这部书稿送交爱因斯坦审读,要爱因斯坦判断,是否可以出版。爱因斯坦于1924年6月给伯恩斯坦回信,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分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不是出自一位引人注意的历史人物,那末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相关评价引发的争论(2).20世纪的另一科学大师普里高津,却对《自然辩证法》给予肯定,他在《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这样写到:.“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而且,在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那个时代,物理科学看来已经摒弃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更接近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思想。”二、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三、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1、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2、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3、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4、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一)不属于各门具体学科,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不专门研究某种特定物质运动规律,如物理、化学、生命运动规律。所研究的对象是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特征。例如,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显然,它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二)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它应属于哲学层次,具有哲学性质。但是,它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又并非具有哲学的最高度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规律,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领域,即自然科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前者是辩证唯物主义普遍原理在自然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在科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三)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抽象性和普适性自然辩证法桥梁和纽带具体科学技术基础性和具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的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与自然辩证法邻近的学科: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思考:自然辩证法学科与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关系。五、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重要的理论基础。(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重要组成部分。(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重要组成部分。(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重要组成部分。(五)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重要组成部分。六、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创立时间:19世纪70年代发展历程: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列宁的贡献→中国的贡献→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在中国1、解放前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1)1932年,杜畏之把《自然辩证法》译成中文,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发行。2)1936年,由艾思奇、廖庶谦等人发起,在上海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团体。4)1939年,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讨论的问题之一,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于自然科学。2、自然辩证法进入主流意识形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旧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即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置换他们脑子里原有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被用作学习材料,结果在建国初印行了大量《自然辩证法》和《从猿到人》等单行本。3、自然辩证法进入全新时期文革结束后,自然辩证法进入全新时期。“一个县一个啤酒厂,一个学校一本自然辩证法。”在当时制定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中,“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史研究”被列为全国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1978年,北京召开了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夏季讲习会,有来自全国的1500余人参加。1981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于光远当选理事长,周培源、卢嘉锡、李昌、钱三强、钱学森、钟林为副理事长,钟林、龚育之、查汝强为秘书长。4、自然辩证法课程成为思想理论必修课在大学里正式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始于1955年,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自然和自然发展史》。1981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规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是我国高校理工农医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2年把“自然辩证法”改名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编号为:010108。5、自然辩证法成为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的理论课2010年8月9日,教育部出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课改方案》),该方案以部分高校为试点,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课改方案》将原为硕士生开设的理工类必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调整为不分学科、专业均可学习的选修课,同时将该课程的2学分、54学时调整为1学分、18学时。七、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从国家、社会层面:自然辩证法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二)从个人层面:可以增强哲学素养和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提高贯彻执行科技政策的自觉性,使科研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执行和修正政策、评价技术后果等。案例1:哈雷彗星——中国人的遗憾据载:公元前613年——公元1910年两千多年间,哈雷彗星出现过31次,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每次都作了观察记载,中国人是最早看到哈雷慧星的,中国的史书上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哈雷慧星的观察材料,阿拉伯人直到公元66年才开始这颗星星作观察记录;欧洲人则到公元989年才第一次有记载。然而,哈雷慧星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首先发现的,这是被世人所公认的。哈雷是1682年亲眼观察到彗星的绕日运动,他根据牛顿力学计算、论证出它和1531年、1607年人们观察到两颗彗星极其相似,他经过分析比较,断言这三颗星星应是同一星体,其运行周期为76年,预言它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回来,后来,果然在1759年3月地球上的人们再次看到这个客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自然观:1、史前神话自然观;2、希腊自然观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泰勒斯(前624—前547):万物起源于水,并复归于水。意义:他用自然事物来解释自然界,驱逐了超自然的鬼神观念,标志着人类自然观的一次巨大进步;开创了唯物主义精神之追求的先河;奠定了人类理论科学发展的基础。毕达格拉斯(前580-前500):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中“数的和谐”思想,开创了西方自然科学定量研究的传统,是最初的唯心主义学派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提出原子论,原子是最小不可分割的,坚硬的,不可入的,永不停息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性质相同,大小形状多种多样。a)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b)思辩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C)猜测性: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三)中西方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