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西绘画比较差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美术鉴赏论文班级:西班牙语本科201202班姓名:李江龙指导老师: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赏析关键词:中西方意识形态绘画特点差异传统的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绘画的题材、形式以及技法上各具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在绘画题材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绘画形式上,反映了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在绘画技巧上,反映了中西方人文思想的差异。由此可见,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西方对绘画的不同观点,正是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下,中西方绘画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脉络,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众所周知,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立意,概括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绘画题材、绘画形式、绘画技巧上与西方古典绘画显著不同的分野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中西方社会的哲学、文化、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诸方面的深刻差异。植根于儒家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影响下,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往往借助山水、花鸟、虫鱼等抒发个人的情怀,“景交融”,并将自然物象尽收笔墨之下。而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古典绘画,坚信上帝与人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推崇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哲学观,其绘画主要用来图解宗教的教义,借助光、色、空气造型,讲究明确清晰的写实美和焦点透视法则,处处现出物我对立的思想,突出个体性。中西方绘画主要从题材、形式、技巧三方面,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哲学和人文思想。这三面同时也最能代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1.中西方绘画题材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主张“师法自然”、“以造化为师”,强调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化为与画家的主观思想相统一的东西,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使绘画题材“不期自腕下奔凑而出”。中国画借笔墨而抒情,要求画家必须观察自然、取材于自然。唐宋以来,画家的主要取材多为现实的山水、花鸟及走兽、虫鱼等。借助于这些题材,来反映画家主观情思所感受、理解典型化以至理想化了的客观实,画家可依循自己的思想、意愿和感觉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中国画的造型源于生活,在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加工过程中并不脱离人们的视觉经验,也不违背生活从中西方绘画特点分析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的逻辑,讲究通过艺术的经营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用笔墨和线条表现的绘画形式符号。西方古典绘画题材多为图解同一画题。大部分的西方古典绘画是表现《圣经》里的宗教题材和关于圣徒们的传说,即使少数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也大都局限于几个主题,如叙述诸神爱情和争执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表现英勇和献身的罗马英雄故事,以及通过拟人的手法阐述某个普遍真理的寓言题材。中西方绘画材上的不同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儒家哲学认为“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客观与主观是相通的,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天人合一”同“万物一理”相结合,形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进而演化成为心师造化、神与物游、物我化一的艺术创作论。画家先是广游博览,使自然变化之道了然于胸,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最后诉诸笔端而成佳作。儒家哲学营造了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模式,认为人固有的善的本性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本性是一致的,人性即天性。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尽心、知性、知天”,强调人具有道德自觉能力和人性的自觉。因而儒家主张个人通过道德自律来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的标准是善与美的统一,把艺术功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这一主张逐渐演化为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使中国古代绘画以追求和表现高尚的人格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在中国画中,画家喜欢选取梅、兰、竹、菊等题材来表现高尚的人格。而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先哲已经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其重要性,也注意到维护个体人格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西方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主客观的矛盾不可调和,上帝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所谓“天人相分”。如柏拉图就认为一般与个别的矛盾不可调和,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可调和。他说:“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的实在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概念。这个代表一般的概念的世界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2.中西方绘画形式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中国画讲究写意水墨,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是一种抽象、感性的绘画表达。对写意性的追求促进了中国画笔墨传统的形成,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形式。中国画中所指的“笔”,主要是点、线、面和皴擦。其中线是最主要的,通过线勾勒出形体的轮廓、质感、体积,配合大小虚实等不同的点、面体现出物象的不同特点。墨,一般指水墨,墨法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以及浓淡虚实的感觉。在作过程中,笔法和墨法互相依存、相互作用,通过艺术的经营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用笔墨和线条表现的绘画形式符号。此外,中国绘画美学讲究书画同源,中国画以书法入画,并将题跋与诗文、印章融入画面,以这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共同传达画的气韵和意趣。中国画这些形式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模糊性,而不同于西方哲学观念的清晰性。儒家哲学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从不正面回答问题含义,而是从相互关联的方面去描述。如孔子的“仁”的概念,就从“爱人”、“礼”、“忠恕”等方面去阐释。由此得到的知识必然带有模糊性的特点,很难用逻辑语言表述。儒家哲学的模糊点,决定了中国文化虽有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和道德观念,但缺乏逻辑分析理论和科学性,在绘画形式上便是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非准确性。相反,西方哲学观念主张将事物一分为二,将认识分为感性与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与客观,将社会分为人与上帝,其概念和范畴都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古希腊哲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理论就是“模仿自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起源于人们善于模仿的天性,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按照真理的指引去创造那些合情合理并给人快感的东西,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就是模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模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3.中西方绘画技巧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人文思想的差异在绘画技法上,中西方传统绘画也各有不同。中国传统绘画的渊源是商周时期钟、鼎、镜、盘上并列的动物形态,它的境界不是单个个体,而是全幅天地。中国画构图布局自由,往往根据主题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中国画的透视法是“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画家不是从一个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焦点,而是上下四方、一目千里,视线是流动的,画面以平面布局结构描绘空间中的景物,富有装饰美。全幅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如宋人郭熙所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画的这种绘画技法特点,反映了时空合一、以时统空的时空意识。中国人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在时空二者之间,时间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要以时间去融会空间。如《易经》中所说的“周乎万物”,亦即要求在生命的周期和流程之中去把握宇宙万物;管子的“宙合”,也是以时统空。而西方人的时空观则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分离的,以空间为主导,物我对立。体现在透视法上,是在画面上按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也就是说,画面上的静物与空间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由一个固定的角度透视深空。因此,西方艺术家在处理时空时,无论是手法、技巧,还是效果,都与中国画不同。中西方绘画技巧的不同不仅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时空观,更反映了不同时空观基础上的人文思想差异。儒家的人文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西方的人文思想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在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度影响下,儒家的人文思想极力强调人类生活的群体性,把人理解为整体的人,而不是独立的个人,执著于群体的和睦相处,把个人与群体联为一体。而在西方,由于古希腊时期商业文明的发展使家庭较早地脱离了血缘关系的纽带,西方人对血缘关系不是特别重视。商业交换所要求的平等地位和决策自由促进了人们平等自由观念和平等地位的形成与发展。而中世纪基督教盛行时期,“上帝创世说”为人们摆脱血缘关系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根据,上帝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代表了宇宙的普遍法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口号,使古希腊时期形成的平等观念得以延续下来。中西方绘画无论在绘画的题材、形式,还是技法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差异。在绘画题材上,中国绘画反映了儒家文化认为人与自然、主客观相统一,认为艺术的标准是善与美的统一,把艺术功能与塑造完美人格的理想统一起来的思想。而大部分西方古典绘画描绘的是宗教题材,反映了西方基督教统治下的宗教文化特点,认为上帝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是分离的。在绘画形式上,中国绘画反映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念的模糊性。而西方传统绘画往往利用光、色、空气来造型,注重模仿自然,刻意追求写实,反映了西方“天人相分”、主客观相对立的哲学观念的清晰性。中国画的绘画技法特点,反映了中国时空合一、以时统空的时空意识基础上的人文思想,而西方的绘画技法特点反映了西方物我对立的时空观基础上的人文思想和它强调平等自由观念和平等地位以及个体的独立创造意识。概言之,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与发展轨迹,继而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西传统绘画的不同特点。国画牡丹浅谈关键词:中国画;写意牡丹;文化内涵;审美特点牡丹是我国的国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有雍容华贵之姿,天香国色之誉,然而由于部分创作者过分迎合市场,追求喜色,致使画面大红大绿,使牡丹画偏离了中国画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成了俗气的代名词。因此研究中国画传统,深入生活,创作出高艺术品位的牡丹画,是提高爱好者和读者的鉴赏水平的重点。牡丹花是中国花鸟画中常用的题材之一,尤其在现代民间和广大普通爱好者中是最受青睐的花种。因图富贵之意,人们把牡丹作为亲朋乔迁、结婚的礼品,因此牡丹画在市场上最好买,明代山水画四大家之的沈石田曾有买胭脂画牡丹的想法,看来人们喜欢牡丹是悠来已久的。中国人喜欢牡丹是因为它花姿端庄秀丽,颜色娇艳而典雅,有雍容华贵之气派,国色天香之美誉,如罗隐有牡丹诗云: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稼华过此身。又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起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是牡丹最重要的民族文化内涵。似乎与梅兰竹菊相比,未免缺失了应有的高风亮节,其实牡丹同样有不畏权贵、特行独立的民族文化内涵。传说女皇武则天曾在寒冬腊月观赏雪梅时突感园中只有梅花太孤独,于是乘兴草诏: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迁夜发,莫待晓风吹。据说众花神不敢抗旨,竟然违背时今,一夜间百花吐蕊齐放,唯牡丹不屈淫威而守时令未开一花一叶,最后有了被贬洛阳之遭遇,这虽说是个民间故事,但说明古人对牡丹寄予厚望,因此赋予英雄气节和君子贤者之风范,把它看成高贵典雅、特立独行的文化象征。面对一幅牡丹作品,首先是看俗不俗。通常说的是和雅俗共赏的俗有区别的;前者指格调低,没有文化品位,缺少文化内涵,也就是常说的庸俗、媚俗、低俗等等,而后者指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应物象形,有自然之物理,有造化之天趣,能使画外之人看得懂,欣赏得了,是欣赏雅的切入点。因此雅俗共赏的作品是属于大众的,应该占据绘画的主流。然而超逸之雅、高逸之雅虽不被大多数人读懂,但它是中国画家对艺术境界的永恒追求,是中国画不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在当今繁荣的书画市场和展览会上,牡丹画真是多得有点滥,良少莠多。一些只图赚钱而才华平庸有所谓牡丹王,利用商品社会世人对车号、电话号码,甚至商品价格都求吉祥数的趋同理,其画面大红大绿,一无中国画的布局、取势,二无自然之天趣,三无传神写照之笔墨,唯一讲究的是花头数的多少,如六六顺、六连高升、八发财、十全十美等等,而且一味追求喜色,但又把喜色庸俗化了。所谓喜色实际上只是指设色的纯度,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