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第一部分发展环境与要求一、过去五年的成果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面临形势与要求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总体目标第三部分构筑优质公平的服务格局一、优先发展公共教育服务二、积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三、大力扩展社会保障服务四、提升居民健康服务水平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增强公共安全服务能力第四部分构建便利生活的服务网络一、打造以社区为单元的便民生活服务圈二、有序疏解中心城区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三、提升新城和产业功能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四、改善薄弱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落后状况五、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区和集聚区第五部分塑造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一、深入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分类管理二、创新社会公共服务投融资模式三、加快社会公共服务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四、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监测和信息公开五、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制度和政策第六部分为服务惠及人民提供保障一、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二、制定实施专项建设规划三、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序言社会公共服务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其供给规模和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不断扩展和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推动发展改革成果共享的重要体现,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提升首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以为市民高质量生活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本市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推进未来五年本市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是本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责、制定实施各项社会政策、编制年度社会公共服务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本规划涉及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等服务。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专栏1: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政府为满足民众生存权和发展权,运用法定权力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某一类社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以共同享有为特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根据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不同,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后者又可分为准基本公共服务和经营性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公共服务,是以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等。第一部分发展环境与要求一、过去五年的成果“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作为重要的施政战略和基本政策取向,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战略规划,完善社会政策,持续加大投入,面向社区、面向乡村、面向市民,着力扩大社会公共服务,有效满足市民需求。五年来,全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民生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广大市民从发展和改革成果中得到了更多实惠,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一)社会公共服务总体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服务资源人均拥有量和保障水平全国领先,一些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2001年增加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十五”末提高7%。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开展,人均期望寿命80.81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42.5%、17.5%。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北京电视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累计发放社保卡825万张,177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持卡实时结算。养老机构床位由“十五”末的3万张增加到7万张。市消防教育训练基地,1个市级、6个区(县)级消防指挥中心和34座消防站相继建成,三级消防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公平享有和统筹发展理念,加快服务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覆盖城乡的民生工程,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累计在10个远郊区(县)创办24所名校分校。完成330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16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完成1276个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站全覆盖,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专栏2: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的,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旨在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公共服务,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基本公共服务内涵丰富,涉及内容广、领域宽,主要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安全、住房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原则,为全体公民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相适应的,机会均等、水平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城乡、区域、人群间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均等化是一个由低到高、最后实现结果均等的进程。(三)社会政策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了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整合了“一老一小”、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和政策扶持体系,实行了多项帮扶困难企业和职工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扩面提标,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行了社区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医院对口支援等制度。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全面推行,惠及226万老年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四)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各项惠民利民措施密集出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增长近1倍,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保险待遇增长3倍。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3%和152%。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丧葬费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全覆盖。五无”目标全面落实。抚恤补助标准实现城乡并轨。(五)社会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结构逐步改善。中心城区优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向郊区(县)、新城地区转移。新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得到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推进。撤并了一批规模小、质量效益低、特色不明显的中等职业学校,围绕产业布局加快职教园区建设。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11个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新城、大型居住区加快辐射,地坛医院迁建全面完成,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北大国际医院、清华大学天通苑医院加快建设。(六)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迈出重要步伐。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承担,非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扶持、社会分担的理念。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改革稳步扩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出台并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区(县)公费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北京演艺集团、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加快推进。“一分三定两目标”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初步建立。专栏3:“一分三定两目标”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一分”:居委会与社区服务站的职能分开。社区居委会依据居委会组织法行使职能;社区服务站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和政府部门指导下提供公共服务。三定”: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人员、经费、任务,确保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两目标”:一是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把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供给依然不足。社会公共服务总体供给能力仍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改善公共服务的实际需要。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入园难、“名校入学难”矛盾突出。“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代表首都水平的文化艺术精品、品牌性文体活动以及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社会保障总投入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城乡待遇差别较大。(二)布局不尽合理。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布局还不适应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变化的需要。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新城、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边远山区、大型居住区、产业功能区等区域配置相对不足,基层和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仍然偏低。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尚未覆盖到全部流动人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任重道远。(三)发展欠缺活力。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划分还不清晰,满足基本需要与满足高端需要混同,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渠道相对单一,政府投入在尚不能完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又承担了一些可以通过社会力量和产业发展解决的任务。管办不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广泛存在,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通。(四)效率尚待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重供给、轻需求,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问题依然存在。投入管理统筹协调不足,超标配置和不达标现象并存。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不充分,存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与增量投入不足并存。三、面临形势与要求“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转型的新阶段。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一)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要求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近年来,我市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2010年底已达到1961.9万人。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尤其是流动人口来京目的主要为“就业”、“就学”的现实,使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要求我们既要超前安排和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又要统筹处理好人口调控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对自身全面发展有着更高的期待,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内在需求特征;要求不断拓展社会公共服务新型业态,丰富服务内容,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升人性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三)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求优化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以及新城和产业功能区的快速建设,迫切要求加快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调整,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县)功能定位、人口变动和产业布局相匹配,提升服务的便捷程度。(四)提升竞争实力要求加快构筑社会公共服务新优势。首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求面向世界谋划首都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加快推进服务理念、服务水平和管理方式与世界的接轨,发挥对全国发展的引领作用,成为展示中国发展与改革最新成果的窗口。(五)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战略支撑。首都经济已形成服务型主导的经济结构,加快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既是拉动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