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优质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姜夔《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成为诗眼的理由。”长春高考调研题答案:本诗的诗眼是“安闲”。全诗紧扣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都表现出老翁安闲、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诗眼:最能表现诗人感情、诗歌主旨,对全诗有统领作用的词语或句子。姜夔学习目标1、读懂诗语(扫除文字障碍)2、把握诗情(从情感词突破)3、鉴赏诗“巧”(体会本诗所用表现手法)第一步:读懂诗“语”(扫除文字障碍)自学、互帮,熟读、翻译、质疑扬州慢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思考:1、小序在本词中有何作用?交代写作缘起(昔盛今衰,满目凄凉,触景生情,引发诗人伤感之情)。(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时地景情因旨2、“杜郎俊赏”是什么意思?指杜牧才华横溢、善于作诗。他曾游赏于扬州,并写过许多关于扬州的名句,如《赠别》《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江南春》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远上寒山石径斜——《山行》长安回望绣成堆——《过华清宫绝句》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等分鼎南宋词坛。词为婉约派,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峻峭拔,清妙秀远,追求高雅,开创了风雅词派。在自作词曲方面有北宋的周邦彦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词》。知人论世1127年,“靖康之变”。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写下了这首《扬州慢》。知人论世第二步:把握诗“情”(从情感词突破)讨论解决: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为什么?结合全词分析提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惊”1、杜郎重到扬州为什么会“惊”?惊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古今变化之大。“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之情。2、作者来到扬州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原文中找)(见)“荠麦青青”,(听)“清角吹寒”。3、上片写景有何特点?由哪些词可以看出?景中有情,由“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可以看出。3、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其实就是指扬州,为何作者要费这么多笔墨呢?直写成扬州使读者阅读时缺少想象的空间。这样写有利于读者展开想象,想象扬州昔日的繁华。也为后文写“现在”的扬州作衬托。用典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流露出什么感情?其写法有何特点?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以动写静、融情于景。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有何作用?这结句,宛如百感交集,一声感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全诗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暴行的憎恨。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尽荠麦青青”“暮色、军角、空城”的荒凉和凄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伤乱之感。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想象风流俊赏的杜牧重游扬州会“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小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三步:鉴赏诗“巧”(总结本诗的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修辞手法用典•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说明昔日扬州的富丽繁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无声•红药徒生对比反衬虚实结合昔盛今衰上片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主要是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下片运用杜牧的典故,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念桥边红药”句,又是虚写想象,令人产生“桥在人去”“花开无赏”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有什么修辞?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借代胡马“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又是什么修辞?•通感——清角吹寒(触觉写听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似乎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甜蜜的湖光山色•移就看着好象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不当,却创造出了一种美丽,创造出了一种意境,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小结全词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