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与文化身份话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一、反本质主义的身份建构西方文化身份批评是在批判和否定现代主义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渴望共性、蔑视个性。三种典型表现是绝对主义、基础主义或原子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拒绝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模式,主张知识是由主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来定义的。它强调历史、文化和权力塑造主体性的方式,对理性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理性的颠覆使人们认识到每一种社会知识都带有社会文化的烙印,其中包括种族文化和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任何社会知识都是一种特定语境下具有特定意义的特定知识。反基础主义否定了基础主义的“等级”观念,反对将世界归属于某个或某些“给定的”基础或原则。罗蒂认为,西方反基础主义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使西方摆脱形而上学的老框框。他极力倡导西方文化传统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主义都认为,在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背后,隐藏着以欧洲为中心的种族主义思想,它严重地扭曲了非西方民族的文化身份形象,极大地妨碍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胡克斯指出:后现代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评适合黑人的身份重构。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外部还是在内部,美国非裔黑人一直都被赋予一种狭隘的、有严重局限性的黑人身份。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化主义批评对这种文化意识中的普遍性的、固定的、过于确定性的身份概念提出了挑战,为重建自我拓展了新的可能性。黑人批评家瓦勒里史密斯也认为:“女性主义的身份建构是多元的、变化的和矛盾的……这种身份包含了社会、种族、阶级以及常常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叙述表达等因素。”胡克斯曾说:“当美国黑人批判本质主义时,我们要认识到黑人身份的多重经验,不同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产生文化多样性的可能。如果忽视了这种多样性,就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同化主义的,纯黑人的或纯白人的。”他主张在批判黑人身份的本真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黑人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建构其身份的特殊方式。二、种族的现实性与隐喻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相关的后殖民主义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激进作用。后殖民主义所强调的是一种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它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多重层面探讨西方与东方或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第三世界或少数族裔的文化立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以及种族、阶级、性别的关系等问题。后殖民批评家并不把文化身份看成僵化不变的东西,而是对文化身份问题持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所谓身份、认同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性的、复合性的。人们只能在具体的历史处境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建构自己的身份。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们认为种族是存在于历史文化的叙述之中的种族,它像所有其它概念一样是由比喻和转喻构成的。从转喻上说它代替另一个东西;从比喻上说它承担着各种别的差异。总结民族身份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一切既存或曾经出现的民族认同都是历史的产物,惟有通过客观理解每一个独特的民族认同(包括自我的认同与“他者”的认同)形成的历史过程与机制,才可能真正摆脱傲慢偏执的民族观,从寻求不同的“想象的共同体”之间的和平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