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童旭雷课程简介本课程共十章内容:知识点(抽象枯燥)、形式(相对滞后)。要求:平时作业、兴趣小组讨论、自学、卷面考试授课安排:本学期共4次课,根据考试大纲,围绕知识要点,适当插入环保热点讨论。意义(为什么要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背景形势(不得不学):农村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体1、农产品(食品提供):肉、蛋、鱼、菜、毛蛤2、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碰到的必然课题(产业、城建规划)3、火力发电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4、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职责,也是农村群众的职责。第一章绪论本章的问题: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农业环境?2、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何?3、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第一节农村农业与环境一、环境概述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广义的环境概念:除生物圈之外的其他圈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大气圈)所组成的广大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狭义的环境概念:以人类为中心,人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的内涵作如下定义: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也涉及部分社会环境。二、农业环境及其组成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聚落环境。农业环境也可以由农业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社会环境两部分组成。并以农业的自然环境为主。学者买永彬等(1994)对农业环境的定义: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1、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大气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这一切均由太阳辐射这一原动力引起。化学特性则主要为空气的化学组成:大气对流层中氮、氧、氢3种气体占99.96%,二氧化碳约占0.03%,还有一些微量杂质及含量变化较大的水汽。大气环境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是指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2、水体环境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积聚体。在环境学中,水体不仅包括水本身,还包括了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底质(泥)和水生生物等。水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淡水资源有限。缺水问题:南水北调、旱灾等水体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分为有机物污染物(如化工业、农药施用、石油、造纸、治金等)、无机物污染物(如重金属汞、铅、砷等)3、土地资源环境土地即地球陆地的表面部分,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空间场所。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资源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切农业自然资源的属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资源总量的7%,但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从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稳带、温带直到寒带,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组合成农、林、牧、副和渔业的分布。土地资源数量正在不断减少、质量下降。P4(1)土地沙化(2)水土流失(3)土地盐碱化(4)土壤污染问题4、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和活动场所的周围环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传统的聚落环境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已不再是社会环境内容,而是不断溶入新的生命与内涵。聚落环境是人口集中也是各种畜禽集中的主要场所,如果管理不善,会造成环境污染。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镇环境等。(1)院落环境、生态户和庭院建设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自留地、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典型的院落环境的主要功能建筑由居室、畜禽舍、猪舍、厕所和仓室等组成。生态户:集居所、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一体。如农家鸡—猪—沼气—作物生产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庭院建设:农户在庭园布局和种植方式上,充分运用立体化的特点(P5)(2)村落环境村落是由十几个或几十个或者更多的农户集中分布的场所,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的类型多种多样,现代化程度不同,既有城市化的农村,也贫困落后山村。村落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而且也包括一些新类型的污染,如噪声、汽车尾气、企业的“三废”排放。要发展生态村和生态农场。(3)城镇环境城镇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乡镇、县城或县级市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具有城市化或半城市化的城镇环境。城镇环境具现代化的一般性特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环境问题。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夜空、夏天的室外气温)(P6)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灯芯桥的改造、长江洪灾、地面下沉等)(P7)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灭绝、变异、迁移如老虎岭)(P7)三、农村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农业环境的优劣。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并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良好的循环过程。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和物质、能量的转化。要想进行农业理想的农业生产,获得具有优质同时保证产量的农业生产产品,就必须创造优质的农业环境。第二节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业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8):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垃圾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土壤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农业专家指出,要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现状,减少化肥施用量是重要方法。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本章的问题:1、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农业资源?2、什么是循环经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3、我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现状如何?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含义自然资源一般泛指为:在自然资源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宇宙资源、地上和地下的全部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部和。二、自然资源的分类(P11)自然资源也可分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三、自然资源特点1、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资源综合系统,其中作一个要素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并反馈到前一要素,如此往复不已,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体系。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第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和分布不均的。第二、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第三、资源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第四、资源功能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不断扩大其利用程度和拓宽其应用范围,相对而言,自然资源的潜力是很大的。3、自然资源的变动性由各种资源组成的生态系统通常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的平衡状态,多数自然资源在缓慢、渐进的变化,不易为人所觉察。由于人类的活动,可使自然资源良性发展,也可使自然资源恶性发展。4、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如一条河)5、资源的地域性和国际性(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13)1、资源总量大、各类齐全,堪称资源大国2、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相对紧缺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4、水、土资源与人口组合错位5、能源南北差异悬殊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相关概念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的生态化。2、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开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循环经济的属性1、本质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指导理论是系统念经和生态学;要求运用生态学,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其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2、特征循环经济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行到合理和持久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3、原则循环经济三大原则: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4、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它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其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的后果是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强调“清洁生产”,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反馈过程,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现循环,最终达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目的。(三)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政府拟将采取的策略与措施(P15)1、转变观念2、搞好规划3、调整结构4、健全法制5、完善政策6、依靠科技7、示范推广8、强化管理9、宣传教育第二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替代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全球水资源概况(P16)我国水资源概况(P17)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P18)1、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2、水资源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地区间分布不均;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各流域人均资源量分布不均。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宏观上存在的问题(P19)洪水泛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日益严重(二)微观层面上存在的问题(P19)1、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型缺水程度加剧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不断扩大因浪费缺水(水龙头)城市缺水、农业缺水、生态缺水2、饮水安全形势严峻三、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1、给洪水以出路2、建设节水型社会3、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4、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管理第三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相关概念1、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场所。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指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在各种自然因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的长期作用下,以及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而形成的自然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2、土壤资源土壤是指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地。但一般用于种植的土壤、牧草用地、渔业、养殖用地,才称为农业土壤资源。二、世界土地资源状况(P21)三、我国土地资源现况(P22)四、我国土地资源特点(P22)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4、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6、耕地质量较差五、土地开发利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