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儒道思想的异同•异:•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儒道思想比较儒家道家为人“仁”“义”恢复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处世符合“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抱柔居后不争治国“爱人”“仁政”“王道”“以民为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无为”而治原因•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历史时期的不同影响:•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黄老学说盛行。•唐:儒学、道学、佛学并行。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人,身通六艺者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入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敏:敏捷,勤快就:靠近正:修正已:通“矣”,了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啊。”讲述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有:通“又”不惑:遇事不迷惑天命:上天旨意,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种含义耳顺:指听到别人也能包容。从:遵从,随踰矩:越过规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讲述其一生进修德业的发展过程(六阶段)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诲:教诲女:通“汝”之:助词,不译是:这知:知道知:通“智”聪明,明智仲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孔子说:“子路,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明智的啊!”认为学习应有正确的态度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盍:何不憾:抱怨敝:用破,用坏。伐善:夸耀长处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安,信,怀:使安于,使信任,使怀念。之:我述说志向:语言中见性格。运用了个性化语言,这是我国人物性格描写的雏形。子路:抢着回答,一口气说完——率性、豪爽。颜渊:默思,静听,慢条斯理地说——谦逊、克己的儒雅君子。孔子:庄重的态度、舒缓的语调——长者之风,以“仁”为本的胸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道,懂得好:爱好乐:以……为乐之:代词,它,代知识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乐: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快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肱:gōng胳膊。而:却,转折连词于:对于孔子说:“吃粗粮,喝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不合乎“义”而获得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根本看不上眼)。”孔子的义利观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开朗,直率荡荡:宽广长:总是,常常戚戚:忧伤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修身、做人的胸怀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言行回复到周礼上。为:是一日:一旦,表假设归仁: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焉:语气助词,了为:实现由:依靠。而:难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不敏:不聪明。请:请允许,希望。事:从事,照着去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修身所要做到的“仁”所要求的克制私心私欲,用“礼”规范言行举止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德之人。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聪敏钝,也愿意实践这这几句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年少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生不同阶段的大戒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老子五章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极深啊,它是一切微妙的总和•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2.•天下皆知美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