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资源和手段一、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三个阶段:一是执行的准备阶段;二是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三是执行的总结阶段。(一)准备阶段1.加强政策认知理解公共政策的实质分清政策的界线2.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应注意问题:第一,计划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第二,计划应具有弹性和灵活性——适应环境变化;第三,计划要兼顾各方面关系3、进行物质准备——政策执行经济基础和重要保障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4.组织准备确定政策执行机构——常设机构攻临时机构确定执行人员——素质要求和人员互补素质要求: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员互补: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性别互补、个性互补5.注意制度配套建立有效的制度配套——系统有效的制度与制度创新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罗尔斯《正义论》、哈佛的故事(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与我国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相一致——宣传—试验—推广1.政策宣传——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有效手段2.政策试验定义:指根据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试行政策的方法。作用:(1)利于减少公共政策执行风险。(2)降低政策执行成本——获得经验与信息资源步骤:选择对象——设计方案——试验总结3.政策全面推广(1)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2)由局部试点到整体性推进。(3)把握重点和解决难点相结合。(三)公共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执行监测与执行再决策1.政策执行监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紧急救险”的过程。主要内容:(1)监察—执行程序与政策要求程序符合程度(2)审计—原来计划用于特定目标群体和受益者的资源是否到位(3)核算—大范围公共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进行核算4)解释—公共政策结果出现异变原因的信息。2.政策执行再决策(1)定义——指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含义:时间是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手段是对政策微调和政策变通,对政策方案的个别补充或修正;结果是政策方案变得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更强的可行性。(2)再决策的主要原因:第一,政策环境的变化。第二,人们认识的深化。第三,政策偏差的产生。第四,政策负作用的产生。(3)再决策分类1)现场再决策:现场解决政策问题的决策反馈再决策:针对阶段性效果的再决策。2)常规再决策:对重复的问题进行例行决策;非常规再决策:针对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的问题所做的决策。3)突破型再决策:再决策已经完全改变现行政策的方向和目标。追踪型再决策:再决策大体保持现行政策的方向和目标,仅对其作适度修正。(4)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第一,能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完善公共政策第二,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的效果——适应环境变化第三,利于后继政策的科学制定——社会问题的关联性与阶段性二、公共政策执行资源(一)财物资源财物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经费和物质设备。充足的经费和优良的物质设备是公共政策执行重要条件注意问题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财物资源与执行效果并不一定正相关(二)人力资源1、专业知识要求——相关专业知识2、一般素质要求——知识、能力3、人员相互协调——能力互补注意内耗(三)信息资源包括执行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也包括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政策宣传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内容。执行主体获得的信息越充足,政策执行也就越有利于政策执行信息的获得与信息传播渠道畅通与否正相关信息的获得与执行人员处理信息能力正相关(四)权威资源权威来源于——法律授权和个人权威只有权威才能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权威分配。(五)制度资源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制度保护执行主体的权力;二是建立对其行为责任依法追究的制度。资源不足,政策目标就有可能无法实现。如政府提出“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的政策,其既定目标能否实现政策资源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有9100亩坡耕地,涉及3700万人口的生计问题。坡耕地退出后,养活这3700万人口就是首要的问题。但是目前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这项政策也就难以实现。此外,在西部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同样存在政策资源不足的情况。三、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1、定义:指执行机关和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贯彻落实政策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手段决定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力——指的是执行主体推动政策实施的程度,是作用于目标群体使其改变行为和方向的程度,以及实现政策目标并最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程度.也就是政策被有效执行的程度。2、执行手段(一)行政手段指行政机关为执行公共政策所采取的手段。特点:(1)权威性—国家权威为基础,行政组织以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及法规来执行(2)强制性——强使政策对象服从上级命令和政策规定(3)具体性——针对具体问题作出,内容、对象、时间、范围、限度、措施等都是具体的。(二)法律手段通过各种法律、法令、规章、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主要是——行政立法、行政司法具体运用:一是通过有关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二是政府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行政法规、制度特点:权威性、原则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程序性(三)经济手段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执行的方法。内容:政策与物质利益挂钩——执行主体权责统一、目标群体权利义务统一;目的:调动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注重人性,倡导人本管理,依靠宣传、说服、劝导、精神鼓励等方式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政策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引导政策对象自觉地、主动地去执行公共政策。内容: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策、批评与表扬等方式。克服逆反心理(五)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产品来执行公共政策。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对公众实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提高了公共政策执行的能力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