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PENGKang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原中药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原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医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编委电话及传真:61648243(学院),61650052(医院)://pkang.haodf.comE-mail:pkang12@fimmu.com工作简介•科研方向:中药防治缺血性脑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临床专科:中医脑病及内科杂病。•长期从事本科及研究生《中药学》、《方剂学》教学,中医脑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SCI3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军队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部产学研课题5项。擅长治疗各种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癫痫、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及脑手术后综合症、脑萎缩、老年痴呆等,师从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医臧堃堂教授,诊治肿瘤、哮喘、肝病、慢性结肠炎等内科疑难杂症。1997-1999赴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中药药理的实验研究。《中药学》简介•中药学(TheChineseMateriaMedica)是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中药学》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以及中药的炮制目的、药物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了解中药的基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中药学》教学要求•2.掌握125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和特殊意义者)及其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特殊的炮制方法和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3.熟悉90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中药学》教学要求•4.了解95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5.比较40对功用相似,来源相同的药物,找出功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中药学》教学安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10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92学时,实习课4学时(参观中药标本馆、中药圃、中药房等),复习考试4学时。《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1.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过程,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2.学好各章节概述,掌握各类药物的共性和规律,可以减轻学习具体药物的困难。•3.学习各种药物时,应以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主治病证和病证禁忌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记忆。《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4.分清《中药学》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内容,抓住重点,循序渐进。•5.有毒的药物及特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6.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才能达到目的。总论•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其积累经历了漫长的由零星、分散而集中、提高的过程,并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传播。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阶段(先秦时期)••对中药知识的大量积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诗经》、《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典籍的有关记载,为本草著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二、形成发展阶段(秦汉时期—宋代)•(一)药学专著的出现•本草专著的出现不晚于西汉,当时已初具规模,本草、医经与方术成为医生的必修学科。代表性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集体创作,代表了秦汉时期的药学成就;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载药365种,大多朴实有验。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二)本草学学科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著作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本草是《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南北朝,作者陶弘景。该书首先采用按药材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等7大类。内容更加详实,成为第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本草。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三)官修本草的出现•隋唐时期,唐代开创了由国家组织编修综合性大型本草的先例,本草图谱、食疗及外来药等专门性著作产生。代表性的著作是《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新修本草》•成书于唐代,作者苏敬等人。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载药844种,其图文对照的编写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国家药局的设立•宋代,宋王朝利用国家的权利,又一次对药材的来源和品种进行了全面考订,雕刻印刷术的应用,为书籍的出版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宝本草》、《嘉佑本草》、《本草图经》等官修本草和个人编撰的《证类本草》相继产生,并使大量的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北宋官方开设的“惠民局”和“和剂局”,促进了当时的药材检验、处方优选、成药生产和药事管理。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证类本草》•成书于北宋,作者唐慎微。载药1700余种,首创在药后大量附列单方的形式,共附方3000余首;其转引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后世,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唐慎微,字审元,北宋名医,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州)人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证类本草》囊括了上自《神农本草经》,下到北宋《嘉祐本草》以前的历代医药文献精华,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划时代本草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广泛,资料翔实可靠,注释详尽,体例严谨,层次分明,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是后世学者考察本草学发展史,辑佚古本草、古医方书籍的重要文献源泉。其对本草学的贡献大,文献学价值极高。《中国科学技术史》称此书“要比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三、发展成熟阶段(金元时代—民国时期)•(一)临床药物学著作的出现•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本草,如刘完素的《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的《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的《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内容简要,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其对升降浮沉及归经的总结,进一步完善了中药的性能理论;其对各药主治的精炼和注意总结功效,进一步提高了本草学的学术水平。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二)药学巨著的出现•明代,这一时期,本草著作数目大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草纲目》为医药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救荒本草》、《滇南本草》及《神农本草经疏》等本草,亦各具特色。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附方11000余首,附图1109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其对其它自然科学亦有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本草纲目》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三)药学专著的大量涌现,中药学教材和工具书的出现•清代的本草数目较多(近400种),《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临床重要性本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加注重临床实用性,尤其是各药功效的开始分立,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清人对《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本草的辑复和阐述,亦有一定实效。代表书目:《本草纲目拾遗》。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作者赵学敏。该书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订正;其新增的700余种药物,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三)药学专著的大量涌现,中药学教材和工具书的出现•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我国进一步传播,这对我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寿颐的《本草正义》、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上海中药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张锡钝的《药物讲义》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其中尤以《本草正义》的论述和发挥最为精辟中肯。(三)药学专著的大量涌现,中药学教材和工具书的出现•民国时期,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本书收录词目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当代中药学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本草文献的整理、中药新著的编辑和出版,中药教育事业、中药的现代研究、中药产业的培育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中药专著有: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国民族药志》、《中华本草》等。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当代中药学成就•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促进了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当代中药学成就•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将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就是应用现代研究手段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本质,建立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健全中药标准规范体系,改进中药生产工艺和质量体系,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开拓国际医药市场,使中药疗效更好、安全性高,质量稳定可控和应用更广泛,造福全人类。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一节产地•一、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所产的某种药材,因其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同种药材。第一节产地•二、道地药材的影响因素•1.自然地理状况: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2.药材品种。•3.栽培(或养殖)方法。•4.加工技术。第一节产地•三、主要道地药材品种•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续断、川牛膝、川楝子;•江苏:薄荷、苍术等;•广东:藿香、陈皮、砂仁、草豆蔻、高良姜等;•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防风等;•云南:茯苓、三七等;•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菊花、禹白附、天南星等;•山东:阿胶、北沙参等。•甘肃:当归。•宁夏:枸杞。•山西:党参。•浙江:白术、浙贝母、杭菊花、杭白芷、台乌药、于白术等;•安徽:木瓜。第二节中药的采集《千金翼方》中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