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兰克尔心理学理论述评周守珍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434023摘要:维克多•弗兰克尔(Frankl,Viktor,1905——1997),维也纳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一生致力于生活意义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的研究,提出了意义意志理论。他认为人有意义意志,意义意志是自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提出了发现意义的途径和价值。同时,他认为,意义意志对健康人格极其重要。弗兰克尔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在于:意义意志为认识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意义意志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发现意义的途径和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对待痛苦的态度值得提倡;意义意志对健康人格极其重要;意义疗法可以借鉴。关键词:弗兰克尔;意义意志;发现意义;意义疗法引言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我国带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给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也使人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取向都发生变化。传统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不再像以往那样能对每一个人发挥其作用,往日的信仰也开始动摇,人们变得无所适从。人的生存意义不再是某种政治鼓动下带上政治色彩的盲目追求。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们生活境况看起来比以往好得多,但并不赶不十分心安理得,人们生活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心理困惑越来越多。人往何处去,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人又如何来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等等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更多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人应该谋求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心理学有必要给人们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使人活得充实、实在。这是心理学的责任,也是心理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弗兰克尔的心理学思想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弗兰克尔的理论有其独到的地方,虽然他与其他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一样为存在主义,弗兰克尔甚至曾把他的理论称之为“存在分析”,但他却与那些心理学家不一样。正如戈登•欧伯在弗兰克尔的《活出意义来》一书的代序中所说的一样:“弗兰克尔与欧洲许多存在主义学者不同,他既不悲观,也不反对宗教,相反地,他体验过痛苦的如影随形、无所不在,也面对过邪恶的力量,但他却认定人类有足够的潜力来超越困境,发现一个能提携其成长的真理。”弗兰克尔认为人可以实现人类生存的自我超越,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那怕是悲惨痛苦的生活也能做到这一点。追求生活意义的意义意志是人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动机。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人,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将以此为出发点,尝试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弗兰克尔心理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希望能给人们的生活一些启示。一、弗兰克尔心理学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1、弗兰克尔其人维克多.弗兰克尔(Frankl,Viktor,1905——),维也纳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930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国内对他的介绍鲜见,对他的早期活动更是知之甚少。但弗兰克尔在二战中的特殊经历和他的意义意志理论在心理学家中却绝无仅有。弗兰克尔一生致力于生活意义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的研究,没有人像弗兰克尔这样将生活意义提到如此高度。二战前,弗兰克尔曾任维也纳罗斯儿童医院神经病科主任,一边行医一边从事意义问题研究和心理治疗活动。二战开始后,纳粹迫害犹太人,弗兰克尔被关进纳粹死亡集中营——奥斯维辛(1942年)。37岁的弗兰克尔开始了三年之久的严酷、痛苦、饥饿和贫困的集中营生活,似乎只有死亡才能逃避这种生活,然而弗兰克尔却是极少几个幸存者之一。但弗兰克尔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承受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痛苦。正是这严峻的生活事实,对他的信仰提供了最严格的考验。这些难以忍受的磨难,反而增强了弗兰克尔对人的能力的信任。他认为巨大的压倒一切的痛苦,甚至是在死亡的门槛上,人也能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人是为着这一意义和目的而活着。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的俘虏编号是119,104。他多数时候是精疲力竭地在铁路沿线挖土和铺设铁轨,或挖地沟及隧道。在集中营里俘虏每天只有十点半盎司的面包(这是规定,实际更少)和一小碗稀汤,经常是在衣衫单薄且倍感饥饿的情况下,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受奴役,耳边不断响起的是挺进队员冷酷的哨音和叫骂及鞭打俘虏的声音。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同时还要担心自己的亲人是否被关在另一个集中营里,或已经被送入煤气间。在集中营里,人们被暴行、饥饿、寒冷、劳累、疾病所包围。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创伤,是那在挨打时所暗含的侮辱。营中的挺进队员就直接将他们唤作“猪”。营中的俘虏不需要特别地想,就能体会到人的价值的贬低和人格的受辱。俘虏们的人生价值和人格被贬到了极限甚至全无。这种生活比恶梦还恐怖,它使人不能以普通道德标准来衡量人或事。营中的俘虏变得冷漠,缺乏同情心,人人力图自保。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就会一个个挨近犹温的尸体,去抢死者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泥,或稍好一点木鞋或外衣,甚至会因为抢到一根真正的绳子而万分高兴。每当此时,充当临时营医的弗兰克尔总是冷眼旁观这一幕,直到有人把死尸拖走为止。弗兰克尔出于职业敏感曾对自己的冷漠备感惊奇。当然,在这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也有少数人能去安慰别人,并且把自己仅有的一片面包让给别人。也有人在此境中能保留自己做人的尊严。弗兰克尔对集中营中俘虏的反应进行心理学分析,结论是:“一个俘虏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实在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情境使然。因此,任何人就是处在这种情境下,根本上都是2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子的。”①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出了此时此地的经历和深刻的感受。他说:“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使是身心皆处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②这是一个面临过绝境,体验过大彻大悟的精神医学的心里话。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自由。即使在除了赤裸裸的身体之外,一无所有的时候,人仍然有精神自由的余地,有选择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行为方式的自由。唯有这种选择的自由是不能被剥夺的。人是什么样子,人成为什么样子,这关键是人自己的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被情境所迫。弗兰克尔在他的回忆中写到:在集中营里他时刻想念他的妻子,想象着与她在精神世界中对话。对妻子的爱使他心中获得精神安慰和喜悦,也由此得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在集中营里,他曾强迫自己去想别的东西,去思考集中营俘虏们的种种反应,思索其反应的内在心理原因,而不是集中营眼前的苦难。于是他突然产生了自己在宽敞明亮而温暖的演讲厅里,报告集中营心理学的表象。他那被压抑的精神高涨起来,他开始把所受的苦难当着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项目,以此来超越集中营的困境。在失去一切的时候,弗兰克尔内心的问题与大多数难友的疑问不同。难友的疑问是:我们能在集中营内活下去吗?如果不能,所有的痛苦便没有意义。弗兰克尔的疑问则是:在这种情势下,生命是否是终极的虚无而无任何竟义?若生命的痛苦和周围的死亡没有意义,那么,人的生命终究毫无意义。反之,它则是有意义的,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同样也具有意义,只是没有被人发现而已。由此,弗兰克尔认为,在一切情况下,如集中营中,包括痛苦和死亡在内,都是有意义的。一个人若能接受痛苦,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验和体验为他的理论作了证实。他自己认为正是这一理论使他在死亡集中营中得以幸存下来。二战结束以后,弗兰克尔回到维也纳(1945),仍旧担任医院神经学科主任和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和精神病学教授。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重新开始他的研究工作,即研究关于意义意志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他曾把它称为“存在分析”,后改称为“意义治疗学”。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孜孜不倦地推敲他关于人性的观点,发展完善他的意义意志理论。他创立了意义治疗法这样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观点,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看法,以此来解释现代人的迷失与困惑的原因。他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被称为第三维也纳心理治疗学派(前两派为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弗兰克尔著书较多,大部分著作和文章被译为几种文字。其代表作为:Man’sSearchforMeaning.(1962,《人对意义的探索》,该书的中译本为《活去意义来》)。他曾多次访问美国,并曾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校讲学任教。1970至1973年,他还担任圣地亚哥美国国际大学教授。他毕生的研究工作,与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文明中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2、弗兰克尔心理学理论的时代背景据弗兰克尔自己说,他的思想和理论在二战前就已形成,只是在二战期间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和检验。正是这种理论才使他幸免于难。但是弗兰克尔的理论真正成熟发展和产生影响,还是在二战以后。本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广泛深刻的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生活的不确定性比以往加大了,出现了“失业性神经症”。早在1933年弗兰克尔就描述过“失业性神经症”,指出“没有工作的生活对人显得是无意义的。他们自己觉得无所作为。最感压抑的并不是事业本身,而是无意义感。”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物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方式在改变,现代化的生产使得人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精神的力量越来越弱。与此同时,传统的价值观、信仰也在随之动摇。人们的心理困惑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是生活的无意义感。弗兰克尔指出:“我们今天已不再像弗洛伊德的时代那样面临的是性挫折,而是生存挫折。在今天,典型的病人也不再是像阿德勒时代那样患有某种自卑感。而是一种彻底的无意义感”。[1]弗兰克尔及他的同事曾对维也纳综合医院全员病人及护理人员作过一次全面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55%的问卷呈现或多或少的“存在空虚感”,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感到生命无意义。有关统计表明。二战后在美国大学生中自杀成为第二大死因,仅次于交通事故之后,自杀未遂的数目比以往增加了许多倍。据统计,在自杀未遂者中85%的学生的自杀动机是在他的生活中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在这些自杀未遂者中有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健康的,与此同时,美国教育委员会由一份报告显示,在360所大学的189,733名大学生中,有73.7%的学生的首要兴趣是“努力树立一种能从中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世界观”。而工人们则首先抱怨的是某种无意义感。至于酗酒、吸毒的原因往往是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一种无意义感在弥撒,不分职业与社会阶层,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生活缺乏意义,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些显然不再是弗洛伊德性本能或阿德勒的自卑感所能解释的问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不能解释这一问题。按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高层次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是以低级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和条件的。而今社会生活日益富裕,可在满足了低级层次需要后,人们并没有像马斯洛所说的那样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比方说它在‘富裕社会’内的满足,也同样引来意义问题。”[2]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是一种生存挫折,人们生活中的不充实感、无聊感越来越多。就象弗兰克尔在《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中的描述一样:人们日益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空虚无聊,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由此产生了一些古怪的现象。如自杀、吸毒癖、酗酒癖、性犯罪及某些心理疾病(如心灵性神经症和失业导致的失业性神经症)等等。原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更不用说去帮助人们。这就需要一种新的适用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在这样的条件下,弗兰克尔创立意义治疗学,且不断发展,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之所以用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作为他的理论术语,因为logos在希腊文里表示“意义”(meaning),而他的理论正好是把焦点放在“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对此存在意义的追寻”3上。弗兰克尔强调,所谓“求意义的一致”是人的最初的原始力量。对人的存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人的存在都离不开这种意义意志。3、弗兰克尔心理学理论的思想渊源弗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