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王倩计算机发展历程苹果手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历程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赫尔曼·何乐礼(英语:HermanHollerith,1860年2月29日-1929年11月17日),生于水牛城,德裔美籍的统计学家。基于打孔卡技术,他发明了打孔卡片制表机(TabulationMachine),是电脑的前身。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范内瓦·布什(VannevarBush,1890.3.11~1974.6.26),是二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一。战时他创立的美国科学研究局对美国取得二战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几乎所有的军事研究计划都出自于范内瓦的领导。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ENIAC计算机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电子管数字机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苹果手机发展历程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旧金山马士孔尼会展中心的苹果公司全球软件开发者年会2007中透露推出第一代iPhone。两个最初型号分别是售价为$499的4GB和$599的8GB版本,于当地时间2007年6月29日下午6时正在美国正式发售,1976年,苹果的第一个标志由罗·韦恩(RonWayne)用钢笔画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牛顿在苹果树下进行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1998年,简化苹果的形状,并且在一侧被咬了一口对吧,以防苹果看起来像一个西红柿,增加了六条彩色的、水平色条2001年,标志显得更为立体,时尚2001年,透明质感。2007年,苹果标志采用玻璃质感的标志苹果系统的防盗指南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人手一架并不觉得稀奇。而在智能手机行业中iphone算是比较出众的,但在手机上储存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和资料,为了不让隐私泄露,这边就教教大家iPhone防盗指南。1、苹果iOS系统中有“查找我的iPhone”的功能,登陆AppleID,通过互联网定位,搜索到丢失手机的位置,可以利用另一款IOS设备查找自己丢失的手机。2、使用另外一款iOS设备,下载安装“查找我的iPhone”应用,定位丢失的手机,发出警报,删除手机上的资料,保护自己的隐私。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上记录着大量的个人隐私和资料,而一旦手机丢失了,隐私就将泄露出去。而使用iPhone手机的朋友们,就可以从设置中找到“查找我的iPhone”功能,就可以定位防盗。就输入自己的AppleID和密码打开电脑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iCloud.com。点击登陆,然后输入自己的AppleID和密码登陆到iCloud成功登陆之后,就可以点击后面的“查找我的iPhone”iCloud就能把当前设备所在的地址通过卫星定位显示出来,这对我们找回设备是有一定的帮助。之后,设备就可以接收到来自iCloud命令并无条件执行。整个过程到此就基本完成了。本节课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