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先“懂”后“答”——古诗词鉴赏规律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该考点1而言,实际上是“写什么”(形象)“为什么写”(思想内容)“怎么写”(语言、表达技巧)考点精解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读懂诗歌并作答。•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注释】: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看看我们能从中窥知什么信息?并注意这些信息我们是怎么得来的?题:即题诗,一般是指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驿:驿站。——说明诗人应该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羁旅情怀有关。一、读标题大庾岭:交代地点。(也是重要的信息点等会我们再说)一、读标题标题一般交代写作的缘起、对象、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诗歌类别等信息从题目入手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二能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二:读作者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二:读作者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李白:身处盛唐,豪放飘逸杜甫:遭逢乱世,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家国多难,激荡强烈的爱国情怀二:读作者1.时代不同,精神迥异2.诗人不同,精神各异3.境遇不同,诗情有别知人论世二:读作者宋之问(约656--712)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武后时,官尚方监丞,谄事张易之,易之败,贬泷州参军。中宗时,官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因受贿,贬赵州长史。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有时作者的信息在注释里甚至题干里会有所交代,这就要求我们特别关注诗歌注释!三.读注释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解难点羁旅情怀、漂泊之感、贬谪之意、思乡念亲的离别之情……大庾岭:南北分界,“华夷”分界,出中原,别故国流放钦州:四:读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读懂意象,即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读意象雁:每年秋季雁便南飞,所谓“秋雁南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到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之情、羁旅伤感。——借雁抒离思,寄寓乡愁离情。陇头梅:既是意象,又是典故。诗人以此表达了心中的祈愿: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读懂意象,即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雁:陇头梅:五.读关系2.事与情的关系:有些诗歌先叙事,再从所叙之事中引出“情”、“理”、“志”来。读懂、理清诗中景、物、人、事、情、理、志,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了解诗歌的思路、结构,并从中窥知其写法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鉴赏诗歌。1.景与情的关系: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功能。诗人一般要通过写景来创设“情境”,以达到抒情、说理、言志的目的。写法特点:借叙事抒情(“寄情于事”、“因事缘情”)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五.读关系3.景/物与人的关系:古人写诗填词,往往先写景,再写人,由景及情,由物到人。4.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写景叙事时若涉及时间和空间位置,鉴赏就要把握其时空关系。读关系(理关系):明思路、窥写法写法特点:渲染、烘托、映衬、对比(景物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法特点: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六:读末句(尾联)古人作诗,讲究章法,注重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起(首句/首联):即开头(交代时地缘起等)●承(第二句/颔联):承接上文,铺垫蓄势●转(第三句/颈联):转折(结构思路的转换:事→理、景→情、物→人)●合(末句/尾联):结束全文,诗意合成,表达见解,抒发情感,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抓住末句(尾联)认真品读,很有可能就抓住了诗歌最主要的情感和主旨,就抓住了诗歌的主旨。•【品读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思考提示】•尾联两句主要表达了何种情感?•除了思乡,还有什么情感?•他在哪望乡?•他因何离乡?•——这又得结合诗人的身世经历、遭遇处境来知人论世!•——读作者、读注释!【鉴赏诗歌,解决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8分)•(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七:读题干●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鉴赏诗歌,解决问题】●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从结构、内容两方面作答•(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何为虚?何为实?虚实结合的作用效果如何?•分组讨论•——在前面品读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形成答案。•(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从结构、内容两方面作答•【参考答案】“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南飞雁”和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凉处境。•(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何为虚?何为实?虚实结合的作用效果如何?•【参考答案】颈联实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尾联转入诗人的想象: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故乡,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总结】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读标题2.读作者3.读注解4.读意象5.读关系6.读末句7.读题干【练习】(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学以致用•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参考答案】(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回顾复习】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读标题2.读作者3.读注解4.读意象5.读关系6.读末句7.读题干【基础积累】——鉴赏诗歌还需要不少其他的知识积累,如: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二、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积累三、诗歌意象知识积累四、艺术手法知识积累五、答题方法技巧的积累…………●充分准备,功到自然成!•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诗歌可以丰富人的内蕴,升华人的气质!•近为会考,稍远为明年高考,长远的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希望大家能读懂诗,会读诗,多读诗,用诗歌来涵养自己!•临近会考,预祝大家——会考顺利!•预祝大家高考成功!•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内蕴丰富•“气自华”的人!•感谢大家的真诚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