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传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一、什么叫课程及其作用在西方,课程愿意指“跑道”,后将其定义为“学习进程”。目前国内对课程概念有代表性的表述是:“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作为学校教师我们理解的课程应为“课程体现在教科书、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课程的作用(一)、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三)、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教育成功与失败都是通过教学质量来体现的,评价要测试,测试的命题和评分都必须体现具体某门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因此,课程可以说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二、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1、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影响:韩国1997年第七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美国1994年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中将与学校课程改革目标相关的目标进行扩充。英国颁布了新一轮国家的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方面、道德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和六项技能。即培养四种价值观:自我、人际关系、社会和环境。综合各国的课程改革目标结论是: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这和我国原先的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国家一统天下的状况以及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的教育目标是深有不同的。2、国内背景:(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50年来,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七次改革,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大力协助下,每一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三、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A、改革原先课程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改变原先课程中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改变原先课程内容中“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D、改变原先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E、改变原先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F、改变原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四、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与理念的转变2、教师教育方法的改变3、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4、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五、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处理改革与传统的关系1、现代与古代的关系,在处理古今关系方面,新课改过于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和新教育理念的介绍、移植和创造,以及它们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价值,而忽视了对教育文化传统中精髓的继承和发展。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等西方新理论为基础。对于此有很多人提出批评,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建构的对象是主体的智力或智慧,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新课程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倡导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但是,由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上的混乱,理解上的困难,导致了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五花八门的违背教学规律的“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误导“科学化”的现象。后现代知识观主张消解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不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因此不能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导知识观。多元智能理论在科学性、测量和实践上仍存在诸多问题,该理论偏重于个体优势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的掌握。我们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似乎没有很好地处理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比较侧重于新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推行,比如,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提倡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把优秀的教学传统摒弃;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就忽视了教学结果等等。一些教师,特别是长期以来教学富有成效的中老年教师,面对新课程的要求时,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不会教了,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左教也不是,右教也不是,真有点束手无措了”我们要改变的是与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基础教育应有价值目标不相符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应改变的是在教育长河中积下来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传统的不定就无用的,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这是我们应该坚信的。2、外国与中国的关系新课改中过于重视西方教育理论的移植和西方成功教育实践经验的借鉴,忽视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是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教育历史的国家,我们的先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优秀的教育文化。然而自“五四”以来,我们在不断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都在做这些事情。此次新课改,我们似乎又有重蹈旧辙之嫌,我认为强硬地将西方的建构主义等理论观点和基于教育实践经验移植到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土地上,其后果恐也难说。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推广和运用。因为西方国家都实行小班制,而我国基本上是实行大班制,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有的达80多人。许多教师认为:都在做学生成长记录,但是却中清楚为何要做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去做,也不明白做出来以后有什么用,只知道做得很辛苦,增添了不少压力和痛苦。像这样不顾国情,不伦不类的改革,是否也应该改革一下呢3、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新课改中过于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教育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学校教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无限增长的知识量和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的独特价值就是要利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人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校中一定要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掌握为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形式,高效高质地组织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发展他们的基本技能。四、素质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虽然重视在全人发展观指导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却忽视了基础教育中的知识的基础价值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改注意三维目标的实现,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法和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实现。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我们必须研究清楚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各种素质发展和各种能力养成的基础是什么?这应该是知识,是学生对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大量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而且在学生的综合素质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一个没有很好地掌握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意识的,因为已有的文化知识是创新的前进和基础,连“旧”都不知是什么,还谈什么创“新”?曾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景阳冈”,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结果怎样?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说话这些基本环节,教师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列表,发言,模拟打虎,讲水浒故事,热闹非凡。媒体软件,拓展迁移,德育渗透,应有尽有。这堂课教师不惜花大量时间旁征博引,给学生讲故事、搞表演过了头,而对本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底线,至少应让学生学会几个词,会仿说几句有文采的话。这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积累了多少字词?能仿照文中的比喻说几句比较有文采的话吗?当然不能。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没有很好理解课文,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象,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空洞的、虚无的。五、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新课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各种教学形式的使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目标的实现,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传递和掌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对话、沟通的过程,使多样化教学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忽而探究、忽而合作、忽而问答、忽而游戏,“一项项的活动犹如满汉全席,被一盆盆地往上端”。师生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活跃异常,欢声笑语充满了教室。学生乐了,教师累了,形式活了,效果没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某教师在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米老鼠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复习题,其次是米老鼠头像+例题,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米老鼠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米老鼠的出现,就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以上现象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