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养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精神养生【学习目的】通过对精神情志与人体关系的学习,认识精神情志与人体的重要关系,掌握精神养生的基本方法。【知识要求】掌握调养精神和调摄情志养生的方法。【能力要求】运用调养精神的知识,学会制定调摄情志养生的方法。通过实践,掌握精神养生的具体运用。精神养生,是在养生学基本观念和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的调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的养生方法。第一节调养精神《淮南子》: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调养精神分为意志坚强、思想清净与精神乐观三方面。一、意志坚强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情志的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个人的长远的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有了正确的志向,我们才会积极地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一、意志坚强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延长生命活力的増寿剂。不畏老是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产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灵枢·本脏篇》:志意者,所以御精神。说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说意志具有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事实证明,信念、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实践也证实,很多病残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运,活出了精彩的人生,也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二、思想清净清静。一般是指思想清静,亦即心神之静。(一)清净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道家养生学概要》“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中医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恬惔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即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二、思想清净清静。一般是指思想清静,亦即心神之静。(一)清净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道家养生学概要》“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中医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恬惔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即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二、思想清净(二)清静养神的方法1.少私寡欲少私,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少私寡欲须注意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养生诀》: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二、思想清净(二)清静养神的方法2.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如清·翁藻《医钞类篇》: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这种敛思凝神、保持心神清静的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做法是截然不同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因此敛思凝神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二、思想清净(二)清静养神的方法3.抑目静耳眼睛与耳朵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道德经》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另外,老年人因阅历丰富,思虑易起,故神更是易动难静。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特点,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二、精神乐观精神乐观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精神乐观在养生方面,一是调济精神情志,排除不利于人体的精神情志因素;二是疏通营卫,和畅气血,促进生机旺盛。分为性格开朗和情绪乐观两方面。(一)性格开朗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特别是不易患心身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部位产生危害。培养良好的性格,首先、要认识到不良行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砚,第三,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二、精神乐观(二)情绪乐观《论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营)卫通利·则气缓(气机缓和)。保持乐延的情绪.首左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t·陡邃。·、精神中能愉快。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秉持知足常乐的思想,经常体会二比上不足、臣下有余。的内涵.这样可使生活和心理上得到满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奖锺果足可产生装意。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它可以调节人体的心建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性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第一节调摄情志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中医简称“七情”,属人对精神刺激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养生延寿录》指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情志与健康的关系,调摄情志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以情胜情法四个方面。一、节制法节制法,就是通过调和、节制情感,以防七情过极,从而达到脏腑气血平衡。(一)遇事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祸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戒怒是养生调摄情志、节制情志的首要课题。一、节制法(一)遇事戒怒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激之情绪,使情绪反应“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是提醒制怒。可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第三是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一、节制法(二)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处之泰然,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西医学研究也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密切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辨明轻重,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精神状态。二、疏泄法疏泄法,指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直达、发泄出来,以尽快恢复人体平衡状态的调摄情志的方法。疏泄法具体做法可采取直接发泄和疏导宣散两种方式。(一)直接发泄用直接的方法把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例如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不妨大哭一场,遭逢挫折,心情压抑时,可以通过急促、强烈、粗犷、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郁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情志状态恢复平衡。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用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与情志改变。二、疏泄法(二)疏导宣散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可以把自己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所以,扩大社会交往,广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诉说不满,派遣郁闷,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缩小人际关系心理距离,疏导宣散,是医治不健康心理的良药。三.转移法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的调摄情志的方法。《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就是心理疗法,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转移法具体可采取升华超脱、移情易性和运动移情三种方法。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之义有二。⑴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⑵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为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故轻浅小疾,间或有效。三.转移法(一)升华超脱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为的动力,投身于积极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超脱,即超然,思想把事情看得淡,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远山漫步散心,可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气机舒畅,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三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