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科学和哲学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思想的一般趋势:十七与十八世纪中,取代了中世纪教会大一统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影响开始明朗化1,不但科学,就是一般的思想,也都具有了极显著的民族色彩。2,各国的学术活动各自分道扬镳,欧洲各国的国语也代替了拉丁文,成为科学写作的工具。3,知识分子的旅行,使重要的发现得以传播。如:伏尔泰于1726年到英国,亚当·斯密(AdamSmith)于1765年到法国,华滋华斯(Wordsworth)与科尔里奇(Coleridge)于1798年到德国,使牛顿的天文学,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康德与谢林的哲学,驰名于本国以外的国家。十九世纪的初叶,世界科学的中心在巴黎。1793年法国革命政府封闭了科学院,但不久它就发现它还需要科学人员的帮助。1795年科学院重开,成为法兰西学院的一部分。拉普拉斯、拉格朗日与蒙日(Monge)的数学,拉瓦锡所倡导的新化学,与阿雨(Hauy)创立的几何晶体学,合起来形成了物理科学的光辉星座。帕斯卡尔与费马在十七世纪所发明的概率理论,由拉普拉斯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不但用来估计物理测量的误差,而且用来从理论上说明牵涉到大数目的人事问题,如保险,以及政府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统计。居维叶对比较解剖学进行了精密的研究,并且以科学院常任秘书的身份,使科学精神在各学科中都保持着高度的标准。科学与文学十八世纪中,只有在法国,科学才渗透到文学中去,到十九世纪初叶,科学与文学的这一联系,仍然维持着高度的水平、主要是由于科学院成为法兰西学院的一部分的缘故。法国与德国科学的中心:•法国科学的中心是科学院,在巴黎,人们早已经在采用精密科学的方法了。•而德国科学的中心在大学之中。德国大学,虽然以古典学术和哲学研究著名,却依然在讲授一种混杂的“自然哲学”,这种自然哲学的结论是根据可疑的哲学理论得来的。1830年左右,这种影响才消逝了,一半应归功于高斯的数学与李比希的化学工作。英国科学英国科学最显著的特点,或许是它的个人主义的精神。光辉的天才的研究成果往往是非学院出身的人物——如波义耳、卡文迪什和达尔文——完成的。十九世纪前半期,牛津与剑桥两大学虽然已经是高等普通教育的不可比拟的学府,但仍然没有具备大陆上的研究精神。不过,十九世纪中叶,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都进行了改革,不但在传统的古典学术研究方面,而且在现代学术研究方面也卓有成效——数理物理学再度在剑桥得到温暖的孕育之所,随后又创立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实验学派(麦克斯韦,汤姆生,卢瑟福)与生物学学科(贝特森,兰利,福斯特),剑桥便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中心。因此,持续到十九世纪上半期为止的欧洲各国学术活动各自为政的现象,到下半期已不复存在。交通的便利增进了个人间的接触,科学期刊与学会会议,使一切研究者随时都可以得知新的成果,而科学也就再度国际化了。国际间的壁垒虽然打破了,但知识的分科愈渐专门,各部门间的隔阂又复增加。在康德、费希特(Fichte)与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诸人的影响下,哲学仍然把知识的各部门都包罗在内,而且还侵入科学思想中。科学与哲学日渐分离在文艺复兴与牛顿时代,由于科学家创立了适宜于研究自然的新的归纳方法和实验方法,科学与哲学间的联系因而渐呈松懈。在康德的时代以前,哲学家仍然设法使他们的体系把物理科学的成果包括在内。我们所谈到的时代,主要由于黑格尔派的影响,使科学与哲学日渐分离。黑格尔的同一性哲学,从一种假设出发,认为精神现象就是实际世界,自然与人也是创造性的心灵的一个思想活动的结果,认为这个创造性的心灵在种类上与人的心灵相似。根据这一家说,人的心灵即使在没有引导的条件下,也同样可以揣摩造物主的思想,并通过自己内部的活动,重新发现这种思想。“同一性哲学”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用先验的方法创造其他科学的成果。在神学,法律,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确由我们的道德本性产生出来,因而在道德科学领域,这个方法多少有一些成就。但是,即便承认黑格尔用先验方法构造道德科学的重要结果大体上是成功的,仍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同一性假设”是正确的。自然界的事实才是检验的标准。黑格尔的哲学在这一点是完全崩溃的。黑格尔派对实验家表示轻蔑,科学家则讨厌黑格尔派,不理会他们。哲学家自身也同样的盲目,歌德作为诗人,他的洞察力使他相信白光比彩色光更加纯粹,然后众所周知这种理论经不起一丁点科学的推敲。然而支持这种理论的只有歌德对牛顿的辱骂与黑格尔学派的调解。无怪乎科学界不屑于阅读哲学家的著作。英国发生的旧论战的新表演a,惠威尔——数学的性质是先验的。认为数学的公理是必须的,自然科学的假说,仅仅有可能从经验中归纳得出。每一种认识活动中,都有心灵的成分,同直接由感觉而来的成分相互合作。b,赫谢尔与穆勒——欧几里得公理是由经验中归纳得来。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另一套非欧几里得公理,随着爱因斯坦的出现,人们意识到三维世界以外的多维世界。因此旧论战消失于新的解决方案——经验不能引导我们直接到达真理,经验只不过是食物的外观在我们心灵出现的一种过程。我们所构造的自然界的画面,部分先验的取决于心灵成分,部分取决于经验。在十九世纪的大半时期,多数科学家(尤其是生物学家),都以为找到了自然界模型终极的实在,不加批判的接受当时的科学。而一些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相对谨慎。英国哲学家对科学哲学的研究:斯宾塞:将工作建立在当代科学之上,认为物理学的概念含有心灵上的成分,背后的真理是不可知的。布尔,杰文斯与克利福德同样也对科学的哲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科学家的影响很小。马赫:请求人们注意力学哲学的基础(少数物理学家对他的见解进行研究)认为科学只能把我们通过感官所了解的自然界构成模型,力学绝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上述模型的一个角度,其他角度(化学,生理学等)也是必要的。物质与力:•或许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物理科学新发展的最早的和唯一的重要影响,是拉瓦锡证明物质通过一切化学变化常住不灭以后所造成的影响。由触觉得来的物质概念,是常识给予科学的最早的概念之一由这里又产生出形而上学的概念,把物质看作是在空间里延伸,在时间里延续的东西物质的刚性的经验唯物主义哲学拉瓦锡用科学方法证明物质经过化学作用,虽然在表面上有改变与消灭的现象,然由其重量测得,总质量恒定不变加强了把物质看作是最后实在的常识性的看法,因为人们凭借常识觉得,历时不灭乃是实在的标志之一。但在十九世纪前三分之二的时期中,对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物理科学的成功所造成的一般印象1.道尔顿的原子理论2.电磁现象归结为数学的定律3.光的波动学说与实验相符合4.通过光谱分析,揭示出太阳与恒星的组成成分5.以构造式解释大群有机物的结构6.新化合物甚至新元素的发现,而且在发现前就可以预言它们的存在使人产生一种感觉:觉得人类解释自然与控制自然力的力量在不断地增加。但事实上,在十九世纪的前六七十年间,人们往往忘记实在的基本问题仍如往昔这一事实,缺乏批判头脑的人最初愈来愈坚信物质与力是最后的解释,后来又愈来愈相信物质与运动是最后的解释。人们所以在后来形成物质与力支配一切的观念,中间有一些思想上的演变线索,我们应该在这里更加仔细地加以探讨。牛顿本人在创立万有引力的假说时1、从来没有承认引力是物质固有的终极本性2、也没有把超距作用当作它的物理学上的解释他说他对引力的原因不能有满意的说明,仅仅疑心它可能起因于以太,这种介质在自由空间内比在物质附近更密,所以能压迫有引力的物体互相接近。牛顿并没有强调这种见解,但是,他显然认为引力尚待解释。但在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初期,许多哲学家与少数物理学家以为牛顿的体系(伽利略的力的概念的推广)和超距作用有关:他们想用某种可了解的机械方式来解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与柯西(Cauchy),根据牛顿的平方反比律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电力,在英国,法拉第——其后有威廉·汤姆生与麦克斯韦——则研究了中间的介质的效应,企图断定电力所以可以在介质中传播是靠了一种机械作用。对原子分子的研究在原子与分子的研究方面也有类似问题。伽桑狄与波义耳,也以为原子只能靠冲撞与接触相互作用,但这个学说必须假定分子在互相接近时才彼此起作用,而且由于它们在冲撞后能够跃回,因此必须把分子看作具有弹性,因而必须有结构,并由更细小的部分所组成。即使原子在实际上不可分割,在想象中却可以对原子作无限的分割,最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无限小的质点,这个质点因为能影响别的类似的质点,必定是一种力的中心。•十八世纪的一个耶稣会士波斯科维奇(Boscovitch)就根据这种推理,认为原子本身是非物质的力的中心;•十九世纪的具有逻辑头脑的法国物理学家,如安培与柯西,则认为,他们时代的原子,经过分析,已经成为没有广延性的力的承载者了,只是没有哲学头脑的人士,才会凭借他们唯物主义的本能,保留把原子看作是刚硬质点的看法。•现在原子不再是非广延的了,就连电子也表现出有更精微的结构。波斯科维奇、安培和柯西把原子看作仅仅是一个力的中心牛顿的科学是建筑在把物质看作是微粒的看法基础上拉瓦锡也把类似观念应用到化学上去,得到一种相反的哲学:以为硬块的物质,乃是唯一的实在,而硬块物质之间的力则是它们的唯一作用方式唯物主义哲学:•十八世纪时,唯物主义的哲学在法国复生。十九世纪时,又在德国再起。早期的领袖,如摩莱肖特(Mole-schott),毕希纳(Buchner)与福格特(Vogt)都把他们的哲学建立在科学成果上,特别是生理学与心理学的成果上。•毕希纳的书名《力与物质》(KraftundStoff,1855)就说明把力与物质看作是最终的实在的观念构成这个唯物主义运动的一个必要部分。•在有些玄妙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盛行半世纪以后,有这样的唯物主义学派,促使人们注意自然科学的明晰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兴起之时,科学家已经用有确切定义的量“质量”代替了物质,并且指出“力”一词具有“力”或“能量”的双重含义,因此意义非常含混。而且这些德国作家,还把他们的唯物主义同感觉论和怀疑论混为一谈。历史上唯物主义的旧观点复活过来,因为同夸大的达尔文主义吻合无间,就被有些共产主义者看作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础。能量的理论:•物质守恒的原理,经人公认以后,引起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虽然不能强行利用这一原理来为自己服务,但却可以把它当作哲学上的机械论与决定论的联合理论的证据。这一原则,使人对流行的生物学上的活力论产生怀疑。如果宇宙间的能量有一定限量,我们就要遇到太阳活动有可能停止的问题,以及地球过去的年龄与将来的寿命等问题。对宇宙能量的探索威廉·汤姆生1862年,他估计在不到二亿(2×10[8])年以前,地球还是一团溶液,1899年,他又把这一年限缩短为二千至四千万年之间。现在人们认为,在太阳与恒星的高温下,物质可以发生擅变,即由一种元素变为另一种元素,物质甚至可以直接化为能量,因此,所供给的能量的储量就远远超过旧有理论的想象。研究宇宙与有机演化的史学家,无论需要如何悠久的时间,现在都不成问题了。地质学家与生物学家又都要求把地球与地球上居住者的存在年限大大延长。物理计算的根据很快就发生问题,最初是因为发现放射物质而得到一种新的热源,后来是因为有了目前新的原子与宇宙的理论。汤姆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他原理做了一些研究,发现有热量而来的机械功,只有当热量由热体传到冷体才能得到,这种温差还随着热的传导,摩擦和其他不可逆过程减少,在不可逆体系中,可用的能量会越来越少。因此人们设想,宇宙中的能量渐渐转化为热,趋于平均分布,不能成为有用来源》汤姆生的研究成果,象牛顿的研究成果一样,被把物理科学与机械哲学混为一谈、把自然模型与终级实在混为一谈的人们,加以利用。“宇宙的寂灭”被看作是无神论与哲学上的决定论的另一证据。但是至少根据十九世纪的证据来看,把热力学的原理应用于宇宙理论,其有效性是可疑的。今天太阳的存在与地球的始末已经被科学所阐明,这一结果对于整个宇宙的起源、意义与目的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也没有很大关系。我们仍然只是探究了宇宙演化历程的几个阶段,和以往一样仍然不能解决“存在”的秘密。从这样有限的例证中推出来的结果,应用到宇宙上去,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过去利用这些结果预言有限独立的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