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志Ethnography学生:薛珂学号:12013050111试析民族志及其研究方法─罗利群老师民族志研究方法可以看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法,李复新与瞿葆奎在《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一文中认为起始于人类学研究、后来成为这一研究领域普遍运用的民族志,被国际上公认为是人类学特有的一种崇尚客观和描述的定性研究方法。但一直以来围绕民族志的名称和概念、民族志历史发展的阶段、研究的特点、研究的程序等问题,学界认识不一,概念混乱,对此进行一定的梳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认识,促进人类学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内容的基本结构•有关“民族志”名称和概念的讨论民族志发展的历史阶段民族志研究的特点民族志研究的程序一.有关“民族志”名称和概念的讨论从来源上,“民族志”一词来自西方,英文“ethnography”,也译作“文化志”,“人种志”,但对此人们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从构词上,“ethnography”是由两部分组成,根据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前一部分“ethno-”为词根,源自希腊语中的“ethnos”,英文中相当于“race”、“nation”可译为“民族”、“人种”、“种族”、“文化集团”。后一部分“-graphy”作为一个组合语素,最早来自于希腊语graphein,后演变为-graphia,相当于英文“towrite”,意指“写”,具体意义如下:(1)表示”“写(或画、描绘、记录)的方式”,相当于英文“cryptography”(密码学、密码的使用);(2)表示“写(或画、描绘’记录)的东西”,相当于英文“biography”(传记);(3)表示“描述性学科”,相当于英文“geography”(地理学)。“志”是对一个民族,群体的描述,二者合一译为“民族志”,但这一名称往往与国内各地方志办公室等政府机构组织的修志工作中的“民族志”相混淆,也有人主张将其译为“田野志”,但“田野志”只强调了田野,为此又有人使用“田野民族志”的提法。。译名概念界定用法和态度人种race生物学用语,是对地球上现存的人类先天的、遗传的身体上的特征,尤指根据外表明显特征进行分类时的基本标准。通常将地球上的人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人”等等,因此将其译为“人种志”是一种误译种族ethnicgroup种族,又叫人种,是在体制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种族也牵涉到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政治范畴。例如,20世纪以前,将种族划分为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味,显然不太合适民族nation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并归属于同一集团意识的人。不同的“民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集团”,在此使用比较贴切Taft说,民族志:1.描述发生在团体生活中的事件,尤其是关注其社会结构和团体中个人成员的行为;2.解释这些事件、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对该团体文化的意义。总之,民族志既用来记录第一手资料,又用来解释其意义。它不是一种控制性研究,而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探究;不是一种定量方法,而是一种质性方法。民族志在人类学中,大致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研究者对某一社区、族群或民族的文化所作的描述或解释的文本(text),是较常见的人类学家的工作成果之一;二是指研究者运用参与性观察或访谈来了解社会行为,在一段时间内对民族和群体进行的直接研究;三是传统的人类学者指导其研究的思想体系、研究程式和操作策略的总和,有时也称“民族志学”(ethnographyscience)。教育民族志(educationalethnography或ethnographyineducation)是把“民族志”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术语,因此民族志的三层含义,教育民族志也具有。________巴战龙《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二、民族志发展的历史阶段A.C.哈登在其《人类学史》中对人类学的发展作了三阶段的划分,民族志的发展演变也相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作为一种特殊文本形式的初始阶段。民族志研究方法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在早期,资料搜集工作和研究工作由两种人分别进行,形成了搜集资料的主体和理论研究的主体相分离,业余的资料员与专业的理论家各有分工、彼此脱离的格局。这个时期的民族志,正如哈登所说:“是一堆杂乱的事实或猜想,是历史学家、冒险家、传教士的遗物,它是各种认真程度不同的业余学问家所涉猎的地方”。可见,这时的民族志尚未摆脱“案头作业”模式的特殊的文本形式,具有“对人性的普遍性抱有信念和欧洲中心主义”、“资料不是实地调查的结果”和“选择性利用资料”等特征。(2)作为一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范式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22年出版的民族志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所奠定的,而由马氏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则成为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至此,民族志既可以指涉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法,又可指涉运用这种方法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3)作为一种“深描”(thickdescription)方法对文化进行阐述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的新发展阶段。随着当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吉尔兹的阐述人类学异军突起,他以“深描”和“地方性知识”(即社会生活中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方方面面构成的伦理、价值、世界观及行动的文化体系)为武器,以观察、移情、认知、自觉地追随“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阐述和维护民族志的地位。他所谓的“深描”,就是从极简单的动作或话语着手,追寻它所隐含的无限社会内容,揭示其多层内涵,进而展示文化符号意义结构的复杂社会基础和含义。他认为民族志的特殊性在于,通过“深描”将任何一种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的本义尽可能地还原,进而揭示文化内在的认知结构和“文化语法”,并以之来“触摸真实”。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高丙中补充把对异地人群的所见所闻写给和自己一样的人阅读,这种著述被归为“民族志”。千百年来,民族志的内容和形式千奇百怪,很难分类。但从作者的异地经历的参与深度和讲述心态来看,民族志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的、随意性的、业余的在西方追溯民族志的历史,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1871年当爱德华·泰勒撰写《原始文化》需要征引信息质量高的材料时,积极参与编撰《人类学笔记和问询》,主要为英殖民地撰写民族志提供调查和写作大纲,以便为新型的人类学知识群体提供信息更为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可用。这是人类学从业余时代走向专业化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业余的人类学主动指导业余的民族志,就开始了人类学把民族志建构为自己的方法的奠基工作。第二阶段:先有民族志很久了才有人类学,但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者来撰写民族志,民族志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就是通过学科规范支撑起“科学性”的时代。“科学民族志”保证田野工作质量的其他条件是较长时间的实地生活经历以及对土著语言的掌握和熟练使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文本和马林诺夫斯基对民族志和田野作业的科学规则的陈述对于人类学被作为一门科学为世人所接受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民族志发展的第三个时代是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总之,在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里,第一个时代主要特征是业余者的自由放任,写作理由和阅读动力主要聚焦于“新奇”;第二个时代的主要特性是凭借专业规范所树立的公信而对科学的标榜;第三个时代的主要精神是对反思性和真诚的承诺。民族志研究的特点,可以从乔伊斯·P.高尔等在《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一书的概括中获得认识。民族志研究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重点研究文化或文化的某些方面。根据吉尔兹的阐述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对文化所进行的阐释,阐释的是社会话语流,而不是某一具体的截面或切片。这种阐释必须遵从其“叙述”的原始含义,并以一种可追溯的话语形式加以表现,以便在必要的情况下能使之原汁原味地复原,而且,这种描写在其实践上具有显微性。民族志研究的特点,可以从乔伊斯·P.高尔等在《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一书的概括中获得认识。民族志研究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重点研究文化或文化的某些方面。根据吉尔兹的阐述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对文化所进行的阐释,阐释的是社会话语流,而不是某一具体的截面或切片。这种阐释必须遵从其“叙述”的原始含义,并以一种可追溯的话语形式加以表现,以便在必要的情况下能使之原汁原味地复原,而且,这种描写在其实践上具有显微性。三.民族志研究的特点(2)在实地对个体进行自然研究。为了调查某些文化现象的起源,如宗教信仰、两性行为习俗、工作技能和社会角色的学习,早期民族志研究者会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几年时间。他们通常对非西方文化进行整体描述,以期从其可能更“原始”的文化习俗中发现该现象发展的普遍模式。如今,民族志研究者经常对自己周围的亚文化进行研究,依赖的是比较隐蔽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让实地参与者(fieldparticipant)感觉比较自在的非正式观察或非正式交谈。他们也试图使自己融入该环境,以增加研究参与者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加深自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3)变熟悉为陌生。也就是在试图以局内人(熟悉现象)的视角了解文化现象的同时,以局外人(对现象感到陌生)的视角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民族志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变熟悉为陌生:把自己融入与自己的文化相差甚远的文化中;或者对自己社会中的某个不熟悉的亚文化进行研究;或者研究某个熟悉的亚文化,但是从该文化成员的视角而不是自己的视角看待该文化。(4)深描。这种“深描”为的是把该文化生动再现给读者。在撰写研究报告时,民族志研究者通常对实地的情景进行非常详细的描述,而且大量引用实地参与者的原话,并且用现在时进行描述,给人以一种永恒甚至是普遍性的印象,也就是说使人感觉该描述不仅仅适用于被研究的特定个案,而且适用于任何或所有类似的个案。四.民族志的研究程序从整体上讲,民族志研究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每位研究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择独立的研究环境,并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者会选择不同的研究计划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但一般来说,下文简论的几个阶段包含了民族志研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几个步骤。(1)研究问题的确立。要想确定一个民族志研究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哪个文化,并确定研究这个文化的哪个方面,然后再选择一个适合研究该问题的环境。即使是对一个文化进行整体研究,最后都会认识到确立某个问题作为具体研究的出发点有好处。(2)研究的限定。研究问题确定之后,研究者就应该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限定研究,这种限定既包括对象也包括方法。一般来说,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研究对象在研究者的脑海中就应该比较明确了。研究对象越明确,研究的任务、范围、方法、意义、价值就越清晰,因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限定应尽可能做全面的考虑。(3)实地数据和资料的收集与描述。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民族志,就其自身的属性而言,以“田野调查”为核心,以参与观察和整体性研究为主要特征。所谓的“参与观察”,要求研究者长期深入到某一社区或群体,在群体中扮演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角色,同时也保持研究者的角色,同当地人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质性研究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方法,比如各种类型的访谈、体验、问卷等获取第一手资料。(4)民族志数据和资料的分析与解释。从方法论的观点看,描述和解释这两个阶段在形式上是分开的。黎成魁认为有两种基本的“解释”方式,分别称为“历史解释”和“现实解释”。前者关注客观现象的起源,关注他们的历史发展,注意这些现象的结构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生的变化;后者最为关注的则是那些现象的现状,是影响这些现象的背景,是这些现象赖以生存的结构。但黎成魁倾向于轻前重后,而研究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确定。(5)民族志研究结果的报告。在民族志研究结果的报告中,要有细节描述,当然也少不了作为核心的理论的贯穿。即从大量的田野资料中提炼出观察研究的精华、撰写民族志、继而完成定向理论证明。默克·瓦克斯就认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志研究报告应当“具有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