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知觉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王菲主要内容(6课时)•一、知觉概述•二、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三、模式识别第一节知觉与经验一、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思考:●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体系中没有感觉这一章?●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刺激环境下觉知到稳定的对象?●有哪两个基本途径可以解释知觉?●当具有正常视感觉的人不能觉知视觉刺激时又会怎样呢?在试图辨别图中盯着你的动物的过程中,你对知觉有了哪些了解?什么样的知觉变化能使你更易于辨别图中所描述的对象?帕特侬神庙错觉帕特侬神庙错觉从感觉到表征远处对象信息媒介邻近刺激知觉对象视觉—景物(祖父的脸祖父脸上反射的光线视杆与视锥细胞的光子吸收祖父的脸听觉—声音(大树倒下)大树倒下所产生的声波传送到基底膜的声波,耳蜗中的刺激感受表面倒下的树嗅觉—气味(烧熏肉)烧熏肉时释放的分子嗅觉上皮细胞中的分子吸收熏肉味觉—味道(吃一口冰激凌)释放到空气中并溶于水的冰激凌分子与味蕾的分子接触,舌头和软腭上的感受细胞与嗅觉刺激相结合冰激凌触觉(电脑键盘)皮肤和键盘接触之处产生的机械压力和振动真皮内各种感受细胞的刺激电脑键盘知觉连续体知觉恒常性庞氏错觉相对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深度知觉单眼深度线索深度知觉线索近距离远距离单眼深度线索纹理梯度线索纹理较粗、相隔较开纹理较细、相隔较近相对大小较大较小插入部分遮蔽了其他物体被其他物体部分遮蔽线条透视从地平线出发的平行线显然看起来要分叉接近地平线的平行线显然看起来要会聚空气透视图像较新鲜,描绘清楚图像较模糊,描绘不清楚显像面定位在地平线上,物体在显像面位置较高,在地平线下,物体在显像面位置较低。在地平线上,物体在显像面位置较低,在地平线下,物体在显像面位置较高。运动视差接近的物体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大离去的物体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小双眼深度线索双眼会聚眼球似乎向着鼻子向内转动眼球向着耳朵向外发散双眼像差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像之间有巨大差异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像之间有差异极小深度知觉的单眼和双眼线索在格林威治远眺伦敦金融区把地平线放到上三分之一的地方,照片看起来很舒服不见地平线,主体极度突出纳入了天空,但地平线很高,使人能理解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三张是把地平线放到二分之一的位置,这种安排,使人看图时感到不安,有一种折衷的的感觉。第四张把地平线放到很低,突出了天空,使天空引人注意,但也不至人们分散对主体的注意。打破上下三分之一的框框,把地平线降低,更加突出天空拍摄水中倒影,可以把地平线放到二分之一处地平线放的较高,以突出郁金香花单眼深度线索:天使报喜单眼深度线索:瀑布双眼深度线索•形状知觉的格式塔研究方法•根据格式塔趋完形律,在知觉任何给定的视觉列队时,我们易于以稳定且连贯的形式把完全不同的元素简单加以组织,而不是把这些元素当成是不可理解的、缺乏组织的一堆混乱感觉。格式塔原则原则说明该原则的图像图像--背景一个图像看起来突显出来,其它东西成为背景花瓶邻近易于把相近的物体看成一组见图相似倾向于依据相似性将物体归类见图连续倾向于知觉连续流动的形式见图闭合倾向于闭合或完成并非完整的物体见图对称倾向于把物体知觉为一个中心两边的对称图见图表2.3视知觉的格式塔原则第二节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知觉的两种加工形式•两种知觉理论Navon(1977):听觉的字母识别一、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大字母识别快于小字母;3种关系条件下,大字母识别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小字母的识别有差异,其中冲突条件下最慢。二、知觉的两种加工形式•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processing)也称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processing)(Lindsay&Norman,1977),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这可以由视崖(visualcliff)实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而知(Gibson,1979)。这种直接知觉(directperception)理论又如何解释我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论假说。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自下而上加工1、从视觉输入开始以视觉的再现结束。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分为高低阶段。3、低阶段依赖视觉输入;高阶段产生知觉再现。4、低阶段的结果,不受高阶段影响。•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processing)也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ing),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constructiveperception)理论。眼见为实?自上而下加工1、输入图形分成字母串;2、将字母串与单词比较,从而确定单词的意义。3、对组成单词理解其意义;4、对不能组成的单词,则返回最初阶段重复加工,直到将字母串全部组成单词。图形知觉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超感知觉两者关系①它们是两种方向不同的加工,两者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②但在不同的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也可有不同的侧重。③在知觉良好的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加工的参与也将逐渐增多比如:Bruner的实验是在非良好的条件下的知觉,Gibson的实验是在良好的条件下的知觉。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交互作用•试想一下拼图游戏:最初阶段,只有一些拼块的形状和颜色配合逐步地思考拼到哪里?几个拼块相互拼接,在尝试错误中不断尝试。接下来,这回大致有个整体的轮廓了,可以预测所要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案,这回,根据已有的这方面知识,开始寻找可以拼的拼块。三、知觉理论主要观点•1.周围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充分的信息•2.感官的构成使它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3.对物体的三维特性的感知,既不需要以前的知识,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的推理.•4.人们根据物体表面的纹理结构,即纹理密度的级差就能直接感知物体的深度与距离。•二、知觉的假设检验理论•(假设考验说)•代表人物:Bruner和Neisser•主要观点:•1.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产生影响,最引人注目的是上下文的作用。•2.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示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3.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假设,或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4.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检验的构造过程。•5.人们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假设和检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检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假设考验说的验证:双关图和知觉的恒常性•双关图:同一种刺激会引起人不同的知觉。•知觉恒常性: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人相同的知觉经验。不可能图形或错觉图形:可以分离人的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的作用不可能图形或错觉图形:可以分离人的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的作用第三节模式识别1、模式识别概述2、模式识别过程3、模式识别理论什么是模式识别•她/他是谁?它们是谁?一、模式识别概述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长时记忆中哪个项目有着最佳匹配。二、模式识别过程•分析•比较•决策三、模式识别理论•1、模板说•2、原型说•3、特征说1、模板说(1)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2)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3)模式就得到识别了。•条形码分为4个部分:1-3位:国家代码(由国际上分配,690--695都是中国的代码);4-8位:生产厂商代码,由厂商申请,国家分配;9-12位:厂内商品代码,由厂商自行确定;第13位:校验码,依据一定的算法,由前面12位数字计算而得到。模板匹配样例预加工在模板匹配模型增加了一个预加工过程,即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模板数量。演示对模板说的质疑•按照模板说的基本观点,为了识别特定的模式,必须事先在记忆中存入与之对应的模板。如果两个模板在外形、大小和方位等方面必须匹配才能得到识别的话,就需要在人的记忆中储存不可计数的模板,这显然不现实,也与人识别物体时表现出的高度灵活性不一致。对模板说的修改•鉴于上面提出的质疑,有人模板匹配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一个预加工(Preprocessing)过程。•即在模式识别的初级阶段,预加工将刺激的大小、方位、外形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减少模板的数量。对模板匹配说的评价•能解释人的某些模式识别现象,但缺乏灵活性,人必须事先存储相应的模板,才能识别一个模式。即使附加了预加工过程,这些模板的数量仍是巨大的。•模板说不能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只能充当识别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2、原型说•原型说的突出特点是,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支持实验Posner(1967)利用9个点构成几种基本的模式,如三角形、字母M或F以及随机点模式。在一组实验中,他们先让被试看16幅畸变模式,这些畸变模式一个个地随机呈现,要求被试将所呈现的每个畸变模式划入某个范畴(原型),对他们的每次分类操作均给予反馈。练习完之后,要求被试对一组新的图形进行分类,记录被试的错误率及正确反应的时间。老图形原图形(新)畸变小畸变大错误率(%)20324456反应时间(秒)2.882.933.623.753、特征说•特征说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特征说的证据•神经生理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神经生理学的证据感受野的研究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殊细胞。简单细胞: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细胞。复杂细胞: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超复杂细胞心理学证据•固定网像的研究•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并不是恒定的,它的位置总是在变化着。•如果用技术手段把映像固定在视网膜的确切相同的位置时,对物体的知觉就消失了。•Pritchard(1961)采用一种技术使客体在眼睛运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不变,即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StoppedImage)。•实验材料1234123412341234Neisser(1964)的实验材料:6个一行的字母,共用很多行。被试任务:在所看的材料中(许多行字母中),尽快地搜寻到一个特定的字母(靶子)。(在下页材料中,靶子字母都为Z。)ODUGQRQCDUGOCQOGRDQUGCDRURDGQODUZGROUCGRODDQRCGUODUGQRQCDUGOCQOGRDQUGCDRURDGQOIVMXE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