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阶段: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政治家、思想家,代表作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思想家,代表作是《太阳城》。主要特点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第二阶段: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摩来里(1720-1780)法国杰出思想家,代表作是《自然法典》;马布利(1709-1785)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代表作是《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马布利主要特点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1760-1825)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是《论实业制度》;傅立叶(1772-1837)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是《新世界》;欧文(1771-1858)英国著名的实业家、思想家,代表作是《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主要特点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必须尽快代之以美好的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以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各国工人政党于1864年建立了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国际”。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尽管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公社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仅存71天,失败了,这是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马克思巴黎公社墙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列宁的少数或一国先发生论“社会主义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两种观点分析评论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单纯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同时论”有正确的理论价值与依据,蕴涵着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作出了补充。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1918年夏天—1921年初,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21年春天—1924年,由战时共产主义转为新经济政策时期。十月革命后,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法和途径,进行了“直接过渡”实践。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巩固苏维埃政权,制订向社会主义过渡初步计划的时期“直接过渡”是指不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绕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通达社会主义社会。1918年下半年,帝国主义纠合14国对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国内战争。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夏天——1921年初: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国家对生产和经营实行经营管理。实行除必要的口粮之外的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粮食贸易的国家垄断制。禁止私人自由贸易,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主要日用品和消费品定额分配制度。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有产者无产者都要参加劳动,以迫使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后果:工业生产停滞,甚至下降;黑市贸易猖獗;发生饥荒,农民暴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特点: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经济。历史作用:①保证了百万红军和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②最大限度地把仅有的一点工业资源、设备、产品集中起来,保证了战争的需要;③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共同对敌,战胜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①脱离了经济政治发展水平;②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列宁说:“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列宁全集》第41卷,第10页)但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第4卷,第570页)1921年3月—1924年新经济政策时期(1)背景: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第10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四,试行租让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作为由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一,实行粮食税制度,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农民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品;第二,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允许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实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第三,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对职工实行物质奖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工农关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善俄国的经济形势,而且也反映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及评价(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5)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6)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7)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对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的形成(1925—1953)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集中统一指令性计划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单一按劳分配方式。经济特点政治特点: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共产党独掌政权,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逆向、一维的监督机制。文化特点: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学术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从20年代末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即“斯大林模式”。最彻底反共的政治家丘吉尔如此评价自己的死对头: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19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2.6%,占美国的6.9%,英国的22%,德国的17.2%,法国的4.3%;一战后使俄国工业下降36%。苏联比西方国家落后50-100年。苏联用12年完成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2个五年计划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制造送上太空;机车,石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