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运用刺法和灸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刺法古称“砭刺”,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灸法古代“灸焫”,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增强心肺系统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止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肺功能障碍疼痛..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电针法、头法和其它针法(包括腕踝针、三棱针法、耳针、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等).毫针的结构不锈钢所制者最常用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毫针的规格临床一般以25~75mm(1~3寸)长、0.32~0.38mm(28~30号)粗细者最常用毫针的选择和检查毫针质量的优劣,主要指针的“质”和“形”,质指制针材料的优劣,形指形状、造型.体位的选择选择体位的重要性若体位选择不当,则会取穴不准,操作不便,不能持久留针,甚至容易出现晕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临床常用的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仰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易于持久,为临床最佳体位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定穴与揣穴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称“揣穴”消毒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毒.刺手与押手刺手即持针施术的手,多为右手,掌握针具,实施操作押手,是按压在穴位旁或辅助进针的手称押手,多为左手,固定穴位皮肤持针姿势医者持针应保持毫针端直坚挺,根据持针时用指的多少,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及双手持针法。临床上多用拇、食、中三指持针法.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三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具的端直坚挺状态.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临床较为常用.双手进针法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3毫米左右,右手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将针尖紧贴穴位皮肤,双手同时用力迅速把针刺入皮下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为临床常用进针手法.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二指中间刺入皮下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的腧穴进针.双手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腧穴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特别是面部的腧穴进针.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皮下适用于较短的毫针进针.套管进针法用押手将的针管紧压在穴位上,然后将平柄针或管柄针置入管内,用手指拍击或弹击针尾,将针刺入皮下,然后将套管抽出,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快而不痛.速刺法插入速刺法弹入速刺法.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浅刺与深刺均可,适用于大多数腧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针刺入穴位后,根据针感强弱及其传导方向等情况,调整针刺方向,激发经络之气针刺深度指针身刺入腧穴皮肉的深浅。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时令而灵活掌握.行针手法进针后为获得针感、调控针感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运用,又可配合应用辅助手法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手法包括: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捻转法•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反复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弹法刮法.针刺得气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触电感、抽动、蚁行感、不自主地肢体活动等医者手下的感觉: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未得气时的轻松虚滑慢慢转变为沉紧;或感到肌肉跳跃、抽动.针刺得气得气的意义得气是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得气的方法分为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影响得气的因素气至病所和行气法.•补法能够扶助经气,使机体低下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泻法能够疏泄邪气,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单式补泻手法.•补法:左捻为主,即拇指向前时用力重,向后时用力轻(轻轻退回)•泻法:右捻为主,即拇指向后时用力重,向前时用力轻(轻轻退回).•补法:针刺得气后,反复重插轻提(紧按慢提),下插时用力大、速度快;上提时用力小,速度慢,以下插为主•泻法:针刺得气后,反复重提轻插(紧提慢按),上提时用力大,速度快;下插时用力小,速度慢。以上提为主.•补法:缓慢地进针,快速地出针•泻法:快速进针,缓慢出针.•补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补法: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闭针孔•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可出针.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浅入深地分层进入,三进一退,以针下产生热感为疗效标准透天凉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深而浅地分层退出,一进三退,以针下产生凉感为疗效标准.烧火山透天凉.留针与出针留针法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出针法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后遗感等不良后果.G6805电针仪.使用方法•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的两侧•治疗完毕,先把输出电位器调到“0”,再关闭电源电针选穴•除辨证取穴外,通常还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神经运动点选穴电针刺激参数选择..与毫针相同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者,尤应注意电流不宜过大.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之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夹持针体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应用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电针.头皮针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法.额中线•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头、鼻、舌、眼、咽喉病等.额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穴向下刺1寸•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心痛、感冒、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额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向下1寸•主治:胃痛、痞满、腹胀、泄泻、胁痛等脾、胃、肝、胆等中焦病.额旁3线•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主治: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膀胱等下焦疾病.顶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自百会穴至前顶穴•主治:瘫痪、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证,及脱肛、阴挺、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症.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肢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等症.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后1.5寸,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碍的疾患。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等症.顶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顶部,顶中线外侧1.5寸处,自通天穴至络却穴的连线•主治: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证。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后斜线上1/5配合应用.顶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0.75寸。自正营穴至承灵穴的连线•主治:上肢瘫痪、麻木、疼痛肩臂手病证。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后斜线中2/5配合应用.颞前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等.颞后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率谷至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枕上正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至脑户穴的连线•主治:眼病、腰脊痛等.枕上旁线•部位:属足太阳经,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与之相距0.5寸的直线•主治:同枕上正中线.枕下旁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即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进针法针刺手法•快速捻转手法•抽添手法留针与出针•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头针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头针皮疗法的主要适应证精神疾病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疼痛和感觉异常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1.囟门和骨缝尚未闭合的婴儿及孕妇不宜用头针治疗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3.头皮进针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行针时要注意针下感觉,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时,要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要保证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4.留针时不要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如局部有疼痛、瘙痒、沉重感,而无法忍受时,可将针向外提使异常感消失.腕踝针法三棱针法耳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腕踝针法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将人体体表划分为“纵横六区、上下两段”.三棱针法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刺络法或刺血法,又称放血疗法此法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祛瘀止痛等作用.耳针法用短毫针或艾灸及药物敷贴等方法,通过对耳廓穴位的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皮肤针法一种多针浅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麦粒型图钉型.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