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学欣赏课件全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学欣赏问:什么是文学?•文学=文章?文学文章•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初步感知例1:鲁迅散文《秋夜》里有个著名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缩写: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区别何在?缺少了作者心境的展示----空虚感、寂寞感、孤独感、无聊感。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是傻了?还是吃多了?这不是木兰的错,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同时渲染木兰从军前的兴奋以及紧张准备的情景。初步感知例3:江南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描写景物、叙事的角度看,后四句完全是多余和一种重复。但是,没有这四句,就不能体现鱼在莲叶间悠然自得的情态。•例4:闺意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由此可见,非文学的描述往往只限于事实的认知这一层面,而文学的描述除了字面意义外,往往还蕴涵弦外之音---情感信息,也就是古人说的气、神、韵、境、味等。•第一章文学与文学欣赏•1、理解文学的特质、文学的价值,使学生认识文学、喜欢文学。•2、掌握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欣赏文学的方法、途径。•3、品味经典性的文学欣赏案例,激发学生的文学欣赏兴趣。教学提示•第一节认识文学★审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表现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观点指要文学的DNA通过特俗的话语结构缠绕在一起意识形态审美•★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把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文学四要素理论略作修改,可以揭示文学活动的完整体制。对于全面认识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文学是一个精神家园,通过审美抚慰人们疲惫、困顿的心灵,使主体葆有审美的、开阔的心胸,在审美超越中消除主客体的对峙与紧张,领悟生活的意趣,照亮生命的境界。•★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化成天下的育成功能。尤其是经典文学,通过为各方面完美的人性设立标准,有助于更深入地实现自我、提升自我。一、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一般意识形态:哲学、宗教、道德主题阐述•强调审美性。•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艺术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形象生动与概念化•恩格斯的“诗意的裁判”•审美判断•二、文学作为创造性活动•一切都在运动中,有生命的运动可称为活动。•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区别:•动物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既无自由意志,也无自觉意识。人是自由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对象化:外化于客体对象中,体现在客体对象中,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把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文学四要素理论略作修正,可以揭示文学活动的完整体制。对于全面认识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作家作品读者•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揭示文学最一般的本质规律,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再现、反映等。•强调生活第一性,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忽视作家的创造性。粮食美酒=酿酒师的作用?•2、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即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个性及对作品的构思和具体表达等动态过程,称为创作论。•认为文学是作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言志说”、“缘情说”;“心灵表现说”、“情感表现说”、“直觉表现说”•强调作家的作用忽视生活源泉。•酿酒师=美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读者与作品的关系。称为欣赏论。艺术鉴赏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这个范畴的。•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4、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即作品的内部构成和存在方式,媒介、结构、技巧、题材、主题、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称为作品论。•“新批评”派、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都是研究这层关系的。强调作品本身。突出符号建构和破译,即形式意味。•忽视作家的情志,特别是社会生活。饮水不思源,喝水忘了打井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西方文艺学诗学亚里斯多德《诗学》布瓦洛《诗艺》文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文艺学的三大分支:•注意:文学史不是依年代次序而排列作家作品,而是“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如中国诗歌发展史有自身的秩序。文艺学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文学批评: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判文学史: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三大分支的关系•总体上看,既有各自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文学批评实践成果文学史提供的材料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是一种生产要动态考察,就有五个方面•文学活动的要素及其构成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本教材框架:•共5编16章。一级重点:1、2、3、4、8、10、14章;二级重点:5、7、13、15章。不要仅仅理解为以产品形式存在而是以活动方式存在•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品性,性质)•(一)实践性:•1,是文学实践的总结先有文学活动后有文学理论有何种文学活动就有何种文学理论西方:典型论中国:意境论•2,要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经不起检验的不是真正的理论。•“三结合”创作论:•3,随着文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群众出生活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文学实践诗词曲小说诗论词论曲论小说论•(二)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作为意识形态所持的价值态度,即肯定、赞扬、提倡什么,否定、批判、反对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价值取向。•反对“回归古典”和“全盘西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其综合性。•肯定价值取向,但不拘于狭隘的政治价值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与两种消费。•文学理论的认识客体是文学活动,但在意向上理解为两个过程:•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2、文学生产—文学价值生成—文学消费•由于:•所以:•同一客体(文学活动)便形成多对象,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切入视角不同:主体、客体使用方法不同:心理学、美学关注因素不同:语言、题材研究层次不同:形象、意蕴探讨方面不同:政治、民俗•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划分的依据是: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对象从而使文学理论形成多样化形态。•4,信息学:文学是一种信息运转过程。•创作-作品-接受。是全视角-文学信息学。•作家-信源•朗读-音响型信道(苏轼论读诗)•信道•文字-字形型信道•信息反馈•(二)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一流动系统看:•5,社会学:文学是社会行为、社会现象。文学社会学。•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主要是文学社会学•庸俗文学社会学。•6,价值学:艺术价值的产生(创造)-确立(作品)-确证(消费)。•文学价值学•强调文学特殊的价值,价值是如何创造的,如何存在于作品中的,对人的特殊意义。•7,文化学:文学是文化现象。•是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主要理论来源是•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创始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马克思对康德主要是批判•但也吸取了康德的•主体性思想和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观点。•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美学集大成者。《美学》•黑格尔把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理解为动态的历史的辨证运动。•但起点和归宿•不是实践而是理念。•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二、文学反映论•社会系统结构图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一般意识形态:哲学、宗教、道德•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强调审美性。•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艺术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形象生动与概念化•恩格斯的“诗意的裁判”•审美判断•五、艺术交往论•马克思论经济交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交往结构。世界读者作者作品•其次,以马列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个别论断会过时,但基本原理、基本原则要坚持。五大观念具有现实的生命力。观念人类学文学活动论美学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媒介符号艺术交往论经济学艺术生产论•二、中国特色•第一,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第二,吸收中国传统文论遗产•古今对话-现代转换-形成新质对话第二章诗歌欣赏•1、理解诗歌的本质特性、表现形式和诗歌的意象营构、审美境界、艺术风格。•2、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路径,激发学生爱诗、赏诗的兴趣。•3、引导学生品味古今中外优秀诗歌作品,获得诗意享受、得到诗性熏陶。教学提示•第一节认识诗性:诗之情志•★把握诗的本质——诗性的内涵。•★理解诗是一种艺术创造。•★了解我国诗学史上“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争论。•★认识诗性可以使人摆脱琐碎生活对想象力的束缚。观点指要一、诗言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郑玄注:“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朱自清将“诗言志”冠以中国诗学开山纲领的美誉——中国诗歌理论起点极高主题阐述•正统解释:•“志”是“志意”、“志德”,即思想、志向和抱负•政治学、伦理学内涵——政教轨道。把诗视为政治道德教化的工具。•闻一多、朱自清等人考证:•“诗”与“志”本是一个字。《説文解字》:詩,志也。从言,寺聲。•“志”的本义是停止在心上或藏在心里。“志”的原初意义是记忆或回忆。•“诗言志”即诗言回忆。揭示其心理学、人类学内涵。(诗和志的甲骨文)•二、诗缘情•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意即诗歌是因情感表现的需要而生成的曼妙话语。•这从诗性的特质上强调了诗之为诗的根本——情性与美质。•“缘情说”冲破了儒家传统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的藩篱,树立起抒情化、个性化的艺术旗帜,影响深远。•三、情志一也•唐人孔颖达《左传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现代诗学界多持情志统一的观点。情志诗生活•第二节理解诗式:诗为一艺•★理解诗性必须附丽于一定的样式来表现,即诗式。所以诗式本身的造型就是诗性的出场。•★认识语言是诗性文体的载体和媒介,其要义在于对存在的全新命名和对感触的独特言说。•★明白诗歌需要艺术技巧,但技巧不等于诗。观点指要•一、诗者艺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符号建构,所以要讲求艺术的建构技巧。•钱钟书:“性情可以为诗,而非诗也。诗者,艺也。”•苏珊·朗格:情感的形式化。主题阐述•诗艺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艺。•1、抒情方式•抒情的词源学考察:•西方,古希腊七弦琴一词演变而来。•中国,《九章·惜诵》:发愤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等。•2、表达技巧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过渡、铺垫、伏笔和以乐衬哀、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等。•3、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托、通感等,名目繁多。•比喻中的奇喻:使读者感到诧异、震惊、有趣而达到艺术效果。•倒装——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歧义——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的歧义弥漫。•借代增加诗的别致美、使情感委婉。•用典增加诗的内涵,但好的用典是使人感觉不到用典。•二、诗艺之美•闻一多的“三美”诗艺观: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

1 / 5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