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高频)p98答:(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人类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等问题,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可见,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2、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1、精神生产的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类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着纯粹的精神生产,它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的。事实证明,原始社会时期,精神生产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尽管那时已经有了意识的初级形式。原始形态的宗教、神话、艺术等,如洞穴绘画、彩陶纹样、图腾、狩猎舞蹈和氏族起源的传说等,这些精神生产的初级形式,都是和物质生产交织为一体,并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真正的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只有在这样历史条件下才真正独立发展起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生产从此与物质生产互不相关。恰恰相反,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精神生产总是受着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因此,要正确理解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态,从根本上说,就必须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历史联系中去说明。如,依据马克思的看法,物质生产在原始社会瓦解之后,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四种历史形态,相应地精神生产也随之经历了四中形态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中世纪的欧洲以教会权力为中心的封建君主社会,教会拥有大片土地和物质资料,在物质生产中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因而精神生产也为教会所垄断,宗教神学成为精神生产的中心。教会竭力宣扬上帝的力量,使一切精神生产及其产品都蒙上神秘的色彩;艺术生产成了宗教生产的手段,艺术产品变成上帝精神、彼岸世界的虚幻象征。不可否认,中世纪某些精神生产比如艺术的成就与宗教密切相关。然而从本质上说,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与艺术、科学等精神生产存在着对立,甚至阻碍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心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精神生产因而也打破了地方和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的解放。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资本家把追求利润作为物质生产的根本目的,并要求精神生产也像物质生产一样为资本家带来利润,而精神生产者则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结果,精神生产领域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异化现象。同样,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也不同于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一般而言,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精神生产也相应的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精神生产者成为工人阶级的―分子,成为精神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进行的劳动是“真正自由的劳动”。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这样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就有了最广阔的天地,它本身也就成为创造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力量。总之,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2、精神生产的相对的独立性:(1)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拿艺术来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艺术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也决不是同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例如,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近代资本主义,但希腊人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却是近代人所不可企及的;18世纪末的德国,经济一度崩溃,但文学方面却诞生了伟大的歌德、席勒这样卓越的世界性作家;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俄国刚从农奴制度下解放出来,农奴制度的残余仍然渗透于整个俄国经济之中,但文学方面却群星灿烂、成就卓著,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都是诞生于这一时代的文学巨人。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存在过。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物质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后世,但科学、哲学、文学出现了大繁荣,而且那种繁荣局面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很少出现;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物质生产严重衰退,但诗歌方面反而得到繁荣发展,杜甫的大量现实主义优秀诗作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些事实表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因此,精神生产的发展具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物质生产对精神生的作用是间接的,必须以思想关系为中介,而且影响精神生产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就精神生产本身而言,一方面它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是在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精神资料的基础条件,因此,精神生产在历史基础础上发展的;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特殊的现实的社会条件,因此,精神生产在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2)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例如,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如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峰人物牛顿关于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以及近代科学的奠基性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都极大地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工业生产的发展。科学如此,文化艺术的生产也不例外。美学的研究和艺术样式的发展变化也会促进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在技术和审美方面的完善统一。现代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艺术和文学带来的巨大冲击不仅古代世界难以想象,就连现代世界也为之惊叹不已。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作为人类两种基本的生产方式,有着共同的性质和规律。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但是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又有不同于物生主要是: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2、文学活动作为特殊精神生产与其他精神生产(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p102答:文学创造不仅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有别于物质生产,而且也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而有别于其他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文学创造不同于科学、宗教活动。从精神生产领域看,文学创造、其他艺术创造与科学、道德、宗教等精神生产活动动,都是人对于世界的意识活动。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1、以文学和科学两者相比较: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各种理论活动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就是偏重于科学反映的、以揭示对象的客观规律为己任的精神生产,其成果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就是科学生产的成果。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客观感受和认识,并将其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进一步说,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文学当然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了,这正是文学作为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区别于科学生产的特质。2、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从历史渊源看,这两种精神活动也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圣经》充满了诗,《荷马史诗》则充满了宗教;原始图腾、洞穴绘画、祭神仪式、神话等,既是艺术也是宗教,它们奇妙地糅合为一体。但是,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因此,它要拥抱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就像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理论和《柏拉图对话录》所教诲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和一个幸福生活的形式是一样的。而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以它特有的神秘经验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显然,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虽然它的沉醉态度建立在个人和对象之间和谐感觉上,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3、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p103答: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当然要运用一定的符号。在精神生产领域中,各艺术生产所凭借的“艺术符号”并不相同,文学以语言为符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称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但是,文学创造中所运用的既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也不是日常的“言语”,而是具有话语蕴藉的“话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然而,文学话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语言和日常言语: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话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也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1、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话语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的情思,因此文学作品中文学话语常用来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例如:,等等,都寄寓着深沉强烈的情感和人格象征;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毛泽东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其含义必须锁联想或想象才能领悟。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他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往往有限的言语中包含着无限的意蕴。2、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普通的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些阻拒性的话语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使对象更加具体“可感”,从而更新对那些日常言语的习惯性反应,更新这个语言所包容的生动的世界例如:宋代江西诗派推崇的“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就是在学习古人的作品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彩的诗歌意境并用新创性的语言来代替原辞,这种手法形成了语言的陌生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3、最后:文学语言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总之,文学语言是一种“舞蹈”的语言,而其他的语言是一种走路”的语言。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所以,文学创造不仅以言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创造具有“话语蕴藉”的文本来塑造文学形象。4、文学创造的客体:特殊的社会生活p108(一)社会生活与文学创造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答: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离开了这个客体,就没有文学创造。所谓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