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史记》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司马迁,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之《项羽本纪》•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史记》之《项羽本纪》“《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郑板桥《史记》之《项羽本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项羽本纪吴中起兵:《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功业的顶点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英雄未路的终点事业的起点•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扛鼎图•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之《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提示:这节前面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巨鹿之战中相关描写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之《项羽本纪》注意此处的三个“无不”、两个“莫敢”。•提示: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三个“无不”、两个“莫敢”),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衬了项羽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给人想象,给人回味。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垓下之围•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项羽之死司马迁•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结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霸王别姬•阅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哪两个事件?“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件。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3、如何理解“慷慨悲歌”事件?•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4、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5、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6、“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回答“探究、讨论”四中1)。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答:“莫能仰视”表示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之心,不忍心看他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后的声威大震。•7、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问:为什么这么写?读后思考,准备回答”探究、讨论”一中1第2问。读后思考,准备回答”探究、讨论”一中1第二问•项羽是个多情重义的本色英雄。他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呜咽悲慨,凄凉动人。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既展示了霸王柔情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深。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项羽性格1回答”探究、讨论”一中1第2问•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人也。•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复杂。小结:霸王别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英雄末路,刚强镇定,多情无奈,悲剧氛围笼罩天地。东城快战•溃围•斩将•刈旗读后思考,准备回答”探究、讨论”一中2•抓关键语句:•这一场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他的威风勇猛.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第一次写: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项羽•第二次: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写出了项羽的•第三次: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对比中再次渲染他读后思考,回答”探究、讨论”一中2神威凛凛,气势迫人的神勇跃然纸上。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勇猛无敌。项羽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之人.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如何,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用“遂”写出了他斩将的轻而易举.总之,本段用了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我们再来看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思考讨论:“东城快战”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明确:用了夸张手法。表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当然《史记·项羽本纪》中对人物精彩的刻画远不止这些,而且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善于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探究司马迁《史记》的写人艺术,乃至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快战”与“决战”如何理解?回答”探究、讨论”四中3•项羽带领的楚军羽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结无疑.“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但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这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束,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示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然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战。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因此,他的快战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是说战斗,不如说是表演。•如果将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回答”探究、讨论”四中3东城快战•溃围•斩将•刈旗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勇武豪爽轻信自负不知自责自省项羽性格2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写了哪三件事?读后回答”探究、讨论”一中3•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读后回答”探究、讨论”一中3•项羽知耻而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他却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一番肺腑之言,表现出他知耻而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身受重伤后看到背楚投汉的吕马童,于是赠头绝对给他,自刎而死,再次表现了他视死如归。•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易中天:项羽之死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读后回答”探究、讨论”四中2项羽的宿命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纪》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2.“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性格决定命运.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覆灭的现实之心理特点。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读后回答”探究、讨论”四中2•答:“天亡我,非战之罪”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