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代法律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汉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两汉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一、两汉的社会基本状况(公元前202-220)西汉初期:前70年:高祖(刘邦)文帝、景帝西汉中期:武帝西汉后期王莽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汉初对秦亡的反思:政策:用刑宽缓、轻徭薄赋,德刑相为用等;行政设置:分封制与郡县制同存,“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二、汉代法制思想的两次转型(一)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1.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政策上的体现核心内容: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具体政策体现:轻刑薄赋、德刑并用等陆贾“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没,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报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2.汉初无为而治的制度(1)简政宽刑汉惠帝(刘盈)元年诏令民有罪,买爵三十级,就可以免死罪四年颁布“除挟书律”末年拟废除族诛法、妖言令。高后元年春正月,惠帝死后五个月,下诏说;“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末决而崩,今除之。汉文帝(刘恒)元年十二月:诏令废除相坐律。二年五月:又重申废除“诽谤、妖言之罪”十六年:废除肉刑。汉景帝(刘启)诏今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以及孕妇,盲人、侏儒在囚禁审讯时,可不加刑具.(2)与民休息司马迁说:惠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主要表现为:减轻田租鼓励增殖劳动人口(女子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不嫁者分五等加倍征收赋税)适当放宽抑商政策::“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减轻力役负担(如修建长安城。所动用的民力,只限于长安六百里内,每次征发男女十四万人,前后只有两次,每次服役时间一个月)对外避免诉诸兵戎无为而治之例:A.萧规曹随“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B.丙吉问牛《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C.直不疑的无为而为直不疑在文帝时位至御史大夫,封塞侯。“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3)崇法守法《黄老帛书》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案例:文帝守法文帝马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汉文帝所乘马。于是派人把这人抓了来,交给法官张释之处理。那人解释说,看见马队,躲到桥下,后来以为马队走了,就出来。出来看见马队还在,就跑。张释之依律,判此人罚款。汉文帝很生气,这人惊了我的马,还算马温和,换其它马,不伤了我吗?你怎么只是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汉文帝思考后说,法官说得对。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此事,同意了廷尉的判决。(4)无为而治的结果《汉书·刑法志》: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二)武帝始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1、汉中期独尊儒术的原因黄老思想中的因循思想产生负面后果:诸侯割据、匈奴紧逼、风俗败坏大一统的国家需要大一统有思想指导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有《治安策》、《过秦论》等贾谊的主要思想:(1)对秦之风俗之批判:天下之治安关健在于风俗,在于民心之向。贾谊敏锐地看到商鞅变法背后的负面因素,他说:商君违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入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2)移风易俗《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定制度,兴礼乐”“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如此“诸侯轨道,百姓素朴”。(3)阐扬礼乐文化“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以六艺教化百姓:礼、乐、射、御、书、数董仲舒(前179~前104)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其次,以阳为主、阴为辅,德为阳、刑为辅的理论阐述出德主刑辅的思想。第三,治国的德、礼都在五经六艺之中,尤其在《春秋》一书中。3.法律的儒家化儒家思想入律:上请制度、恤刑制度、容隐制度以儒家思想进行司法裁判:引经决狱以儒家思想释律:引经注律(三)汉初与中期制度的对比黄老思想儒家思想无为有为地方势力加强巩固中央集权废除肉刑、减赋税春秋决狱法律简约德主刑辅第二节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及成果1、立国之初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2、汉朝建立后,参照秦律,“作律九章”。《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成为汉律的骨干与核心。3、叔孙通作《傍章律》十八篇《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成为汉律的骨干与核心。法经九章律盗盗贼贼网网捕捕杂杂具具户兴厩法经九章律二、武帝及西汉中后期的立法活动。张汤制定《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作《朝律》六篇连同《九章律》和《傍章》,合计六十篇,大致奠定了汉律的规模。汉武帝后期单行本律条:《酎金律》、《左官律》、《沈命法》、《上计律》、《尚方律》、《见知故纵法》等。汉律由简到繁三、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基本上仍沿用西汉旧律。主要是注经、注律等对律的解释。汉末章句烦琐支离.汉代采取通经致仕、格守家法的制度,经师家句之学十分发达。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一经说至百余万盲”;“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凡断罪当用者,合26727条,7732200余言。”律学形成。四、主要法律形式律,是汉朝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令,是皇帝所发布的诏令,这是汉朝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科,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单行禁令。比,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依据。又叫“决事比”,是秦朝“廷行事”的演变与发展而来。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一、汉代对秦刑法的继承与发展刑名:死刑(比秦多殊死)肉刑徒刑(多女徒顾山)罚金刑徙刑罪名:略殊死腹非罪《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记载:武帝下令造白鹿皮币。令下,大司农颜异未表赞同。有访客与颜异谈及改币令下后颇感不便,颜异不敢正面回答,“异不应,微反唇”,只是嘴唇轻轻动了一下。张汤探知,乃“奏当(颜)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论死。自是之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韩非子·说疑》:“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孔子家语·始诛》载:孔子也说过:“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日心逆而险;二日行僻而坚……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二、文帝、景帝的刑罚改革西汉初年,基本采用秦朝的刑罚制度,继续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对死刑也仍保留了残酷的执行方法,如夷三族、具五刑、枭首、腰斩、弃市等。惠帝时曾作小范围改革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进行的刑罚改革(1)废除肉刑主要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黥、劓、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案例:缇萦救父主要内容:凡当完(髡)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就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以代替黥、劓和斩左右趾三种肉刑。(2)改革劳役:“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即凡劳役徒刑只要不逃亡,均可按照罪刑轻重,在其服满规定年限后获得释放.将无期徒行改为有期徒行(3)废除收孥相坐律、诽谤罪等。汉景帝继位后再次修改法律其一,减少笞数斩左趾者,笞五百减为三百,二百劓者,笞三百减为二百,一百其二,制定棰令,具体规定了笞棰的规格及施刑部位,并规定施刑中途行刑者不得更换。至此,减轻刑罚的目的基本实现。意义:西汉文帝、景帝的刑罚改革虽然没有完全彻底地废除肉刑,残酷的肉刑斩右趾又恢复施行,对宫刑也没有采取改革措施;但是通过此次刑罚改革,肉刑已经不再是刑罚体系中的主要刑种,而徒刑和笞刑成为主要刑种,使得奴隶制五刑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为隋唐以后中国封建五刑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三、刑法原则尊老怜幼原则亲属相隐原则有罪上请原则《论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董仲舒:甲无子,道旁弃儿乙,养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第四节行政、民事、经济制度汉代官员的选任:察举、征辟(辟召与征召)察举:察举源出先秦的“贡士”、秦代的“荐吏”,故又名贡举、荐举,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叫征召。辟召:大臣聘任士人为官叫辟召。女了出嫁年龄、不孝之罪均输法和平准法第五节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中央:廷尉地方:行政兼理司法2、审判制度(1)起诉:告劾(自诉与公诉),直诉(诣阙上书)起诉的限制:禁止越诉,严禁卑幼控告尊长。(2)逮捕(3)鞫狱--审判,读鞫乞鞫(4)覆案3、春秋决狱案例一:甲夫乙将船,会海盛风,船没,溺流而亡,不得葬.四月,甲母病即嫁甲.欲当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仲舒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姿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为尊者所嫁,无淫衍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案例二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仲舒议曰: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也,不当坐.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亲属相容隐、尊卑长幼之序、原心定罪等原心定罪: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4、秋冬行刑与司法时令原则赏以春夏,刑以秋冬董仲舒《阴阳义》:“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以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