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川南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条件实现支撑成渝经济区“一体两翼”发展态势,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川南经济区区位、资源、经济等现状进行概述,深入分析了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提出了具体的合作路径与政策保障机制。一、引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个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通过建立共同机构,进行长期、稳定的超区域经济调节,达成经济或政治联盟。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成渝经济区腹地,与北部成德绵地区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一体两翼”发展架构。川南经济区[按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包括宜宾、泸州、自贡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幅员面积42395平方公里,人口占四川省22%,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17.89%。川南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战略地位重要,是四川省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成渝经济区“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重要必要条件,也是成渝经济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三区”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川南经济区发展现状(一)区位优势明显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地,受成都和重庆都市圈双向辐射;毗邻渝滇黔,是四川南向开放,联系南贵昆、泛珠三角,进入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西南战略节点。(二)特色资源丰富川南经济区地处攀西-六盘水战略资源富集区,煤炭、水能、页岩气、硫、磷、盐卤等资源富集配套。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省50%以上;页岩气储量巨大,是国家确定的重点示范区;硫、磷资源占全省比重大,盐卤资源储量达200亿吨以上;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三)经济快速发展川南经济区开发历史悠久,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饮料食品业、机械制造、化工、能源等产业特色突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4.88亿元,是全省增速最快的区域板块,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8.16%。宜宾、乐山、泸州三个城市GDP总量陆续突破1000亿元,自贡、内江市将2013年实现突破千亿。(四)城镇分布密集川南经济区人口、城镇和经济密集。在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个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28个区县、351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为508人/平方公里和828万元/平方公里,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和2.4倍,已初步形成多中心大城市聚集为特征的城市群发展格局。三、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第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西部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川南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第二,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构建南向开放大通道,随着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川南经济区水陆交通条件便利,要素成本较低,科技人才环境较优,将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第四,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为川南经济区突破长期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提供了难得机遇,川南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条件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实现异军突起、跨越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二)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一,川南经济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除酒类外,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第三,产业同构化问题较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缺乏协调合作,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第四,产业创新不足,内泸自宜四个城市均列入了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转型升级尤为迫切;第五,城镇化质量与水平不高,总体规模偏小、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育缓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第六,一体化水平不高,要素合理流动与区域分工协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严重制约川南经济区整体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同时,川南经济区还面临着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开放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等严峻挑战。四、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合作路径与保障机制(一)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路径图1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图1.确保规划一体化第一,本着“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本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加强五市之间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重大专项规划的衔接,从源头上实现一体化发展;第二,各经济部门间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沟通协调,推动区域内部关联产业相互衔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区域产业溢出效应;第三,共同开展区域性政策研究,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共建政策洼地,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共同研究出台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建立互惠的投资促进机制。2.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第一,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共商共建,加快对外通道和港口建设,增加川南经济区连接川东、川西、川北、重庆、云南、贵州的快速通道,扩大岷江、长江港口吞吐能力,提升区域运输通江达海功能;第二,水利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工程等重点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相邻城市之间主要供水管网的联网运行,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体系。共同推进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主要江河和中小流域重点河段堤防统一建设和治理,促进流域一体化防洪体系建设;第三,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区域内电网、输油管道、LNG燃气管网及接收站等能源项目建设,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提高区域内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第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实施区域内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跨区域便民公共服务平台。3.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一,加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区域统筹,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和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第二,搭建区域教育合作平台,建立教育科研交流、共享、合作机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加强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弘扬,打造川南经济区共同的区域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艺创作展演、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贸易以及对外新闻宣传等领域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第四,加强疾病预防、预报方面的信息交流,联防联控重大疫情。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卫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与交流机制,加强卫生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探索建立跨区域医疗费用结算系统;第五,切实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建立紧急事务协调处理机制和区域内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五市在治安、疫情、食品药品安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应急协作共管。4.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一体化第一,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与城镇布局,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长效供给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推动城乡产业互动。发挥县城和重点城镇推动城乡产业互动的纽带作用,加快形成以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工业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连接农业规模生产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格局。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生产加工各环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水平。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中连片、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业效益。统筹农村居住与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新型社区。5.推动科技、旅游、金融、对外开放、生态等各领域合作一体化第一,促进科技创新合作一体化。促进科技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协同推进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统一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和规范、高效共享的科技人才交流网络平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整体优势,提高科技创新的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能力。第二,促进旅游合作一体化。加强区域旅游规划对接,整体包装打造区域特色线路产品,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加强区域旅游市场的合作与发展,联合开展对外宣传营销,共同拓展区域旅游市场;加强区域旅游执法协调与沟通,探索解决制约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办法,开辟区域旅游绿色通道,共同打造川南无障碍旅游区。第三,促进金融合作一体化。以“金融先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展区域物流、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金融合作,共建区域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异地贷款、银团贷款等合作形式,促进区域信贷市场发展。开展资本市场的合作,缩短资本市场发展差异。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区域金融信息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第四,促进对外开放合作一体化。本着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性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建立互惠的投资促进机制,共建招商引资平台,实施集中联合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五,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在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理、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大长江、沱江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建立全防全控的产业环境调控体系和联防、联控、联治的跨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及共保共育的生态保障体系。(二)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保障机制1.建立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五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接经济发展战略和思路,研究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任务、重大事项和重大合作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健全部门对口联系机制,设立专责小组,落实推动联席会议议定的合作项目和事项。坚持多边和双边合作并举,支持县(区)之间开展经济社会合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协作交流。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川南经济区发展论坛,探讨跨行政区经贸合作的热点问题。2.完善规划政策衔接协调机制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加强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制订共同行动纲领,合力提升城市群战略地位。协调区域政策,共同开展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城乡、内陆开放、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事关区域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协商形成一致行动的政策措施和联动推进机制。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设立城市群发展基金,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3.建立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完善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各市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搭建应急管理平台,重点在安全生产领域、解决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理重大疫情、防治重大灾害等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4.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区域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是构建川南经济区和谐区域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这些机制包括市场开放、政策优惠、区域援助、转移支付等多方面。其中,制定川南经济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设和补偿方案,保护生态环境,是目前建立区域利益协调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为确保川南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川南经济区生态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