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总体目标一、了解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二、学会鉴赏有关的重要小说,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三、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到融会贯通。一、熟悉名著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二、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三、学会分析、综合与评价的方法。学习目标学习思路阅读原著鉴赏与评价评价人物品味片段探讨主题鉴赏手法综合评价对比鉴赏中国小说概貌《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十家:儒、墨、道、法、名、农、杂、纵横、阴阳、小说家)巧记古典名著28字诀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其中有哪几部不属于小说?东:《东周列国志》(余邵鱼)西:《西游记》(吴承恩)三:《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水浒传》(明施耐庵)桃花:《桃花扇》(清孔尚任)红:《红楼梦》(曹雪芹高颚)官场:《官场现形记》(李宝嘉)儒林:《儒林外史》(吴敬梓)金瓶:《金瓶梅》(兰陵笑笑生)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二拍:《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史书:《史记》(司马迁)西厢:《西厢记》(王实甫)镜:《镜花缘》(清李汝珍)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魏晋南北朝发展(文、史分开)唐代成熟(小说脱离历史成为文学)宋代再发展(出现了小说专称)明代再发展(文人独立创作)明、清高峰神话小说志怪、志人小说传奇小说话本拟话本章回小说等时间发展阶段体裁特点朝代体裁特点例子魏晋南北朝以前《穆天子传》《山海经》魏晋南北朝《世说新语》《搜神记》唐《长恨歌传》《李娃传》宋元《三国志平话》《说岳全传》明清神话传说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创作小说四大名著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一、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二、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大。三、好小说的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学习目标一、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发展概貌;二、把握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主要特点。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中国小说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三国演义列国志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水浒传说唐说岳杨家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1、类型不同。按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2、塑造的人物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是奸诈,关云长与生惧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三国演义》与《水浒传》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总结历史演义的特点1、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2、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总结英雄传奇的特点1、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2、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参照《三国演义》《水浒传》,简析曹操、周瑜、杨志、林冲的性格特征,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的写人技巧。请你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任何一部为例说明我国古小说的第三条规律。课件创意制作关于小说第一课时•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人物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初步阅读小说:(1)人物: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老人是个怎么样的人?“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2)情节:(3)环境: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赋写实效果的画面。“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第二课时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二)“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讨论: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2)“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三)“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四)“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讨论: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