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发展生产力的30年,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各项事业大发展的30年。邵阳水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时代发展同步。特别是邵阳水文干部职工以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水文信息服务为本职,促进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立足本职,勇往直前,执着追求,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用自己的智慧和奉献不断创造邵阳水文事业新的辉煌。一、水文机构日趋完善,管理体制逐步理顺30年多年前,当时的水文工作还是属地方管理,1978年2月随行政区域变更成立邵阳地区水文分站;1980年3月,全省水文实行省垂直管理体制,全省按流域水系设立5个水文勘测队,邵阳、涟源、益阳三个地区水文分站合并,按水系成立了湖南省水文总站资水勘测队;1989年3月,经湖南省水利水电厅批准,资水勘测队更名为资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并在益阳市设益阳巡测队及水情组;1991年8月,省编委批准按行政区划和流域结合的原则,全省设9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资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又分为邵阳、益阳二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并明确为副处级单位。1995年4月,邵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更名为邵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机关职能科室亦作相应变更,其管辖范围、职能不变,同时增设水质监测科。1999年正式成立洞口水文水资源勘测队,为正科级事业单位。1996年市政府出台了市政发(1996)19号《关于加强邵阳水文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双重计划,双重财政”的管理模式,这一举措很快使邵阳水文绽放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财政投入机制的进一步理顺,为邵阳水文事业发展和水文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国家文明水文站新宁水文站的事业经费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纳入了当地财政预算。2004年8月4日的邵阳日报全文刊登了市政府周吉平副市长《依法加强水文管理全面落实〈湖南省水文管理办法〉》的文章,引起了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对水文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随着《湖南省水文管理办法》、《湖南省水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一系列关于水文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的相继出台,邵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水文工作越来越重视、关心和支持,并逐步加大水文资金投入,理顺水文管理体制,为邵阳水文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邵阳水文管理体制从1980年按水系流域的行业管理,到2006年发展为按行政区划管理,实行省水利厅和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并加挂市(州)、县水文局牌子。到目前为止,我局新宁水文站、隆回水文站、塘渡口水文站相继加挂了地方水文局牌子,我市水文事业由此走向了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随着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投入机制也得以理顺。从1996年起,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水文工作的支持,2006年地方政府扶持达到62万元。到2008年,市本级财政对水文的投入近48万元,各县对水文的投入近42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水文事业的快速发展。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年来,水文事业的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逐步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所深入认识,发展水文事业是政府职能日益成为共识。邵阳水文紧紧把握国家对水文工作越来越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全面推进水文基础设施和水文测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水文测报预报、水质监测能力。水文站网是水文重要的基础工作。传统水文站网布设主要是考虑自然条件下的水文要素的采集,改革开放后邵阳水文紧紧围绕治水新思路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流域内的站网进行了充实、调整和完善。从1931年由当时武岗县政府设立第一个雨量站起,到目前在资水流域干支流上共设有国家基本水文站12处(国家重点水文站5处),水位站1处,蒸发站5处,泥沙站3处,水温站2处,雨量(报汛)站57处,墒情站3处,水质监测断面13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水文监测网络体系,这些站所收集的大量珍贵历史水文资料为邵阳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饮用水安全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水文基础信息。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传统的水文测验依靠的是水文缆道、测船、浮标投放器、流速仪、自记水位计等设备仪器。近十年来随着水文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相继引进并投入使用,较大地提升了我局的水文自动化测报预报水平。2000年起我局先后引进了三台多普勒剖面流速仪(ADCP),实现了测流自动化,提高了测验成果精度;先后引进了一台远传式气泡水位计、一台电波流速仪、一台雷达式水位计,基本实现了部分测验项目“室内监控、室外校核”,解决了站房与测验断面相距较远情况下的观测难度和测洪风险,提高了职工的安全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90年代以前水文资料用算盘、小型计算器计算整理统计、人工绘制水文要素曲线、人工复写各种整编成果,2002年起我局相继安装了6台水位固态储存仪,50台雨量储存仪,2000年引进了水文资料整编软件,水文资料的计算、整编、统计、成果打印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文资料数据库,大大方便了资料统计和查询。过去雨水情信息主要靠人工采集,然后通过手摇电话,传输到邮局发报,期间周转环节多、差错率高、安全性差,水雨情信息服务效益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邵阳水文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加大,1996年利用计算机DOS系统下的各种信息处理软件,实现了快速查询、电报翻译、报表打印自动化,彻底告别了手工操作的历史;2001年又建立了省市两级数据交换网,初步实现水雨情信息网络自动传递的功能,信息传输由原来的2个小时提前到半个小时即可到达国家防总,报汛的时效性大大增强;2008年,邵阳水文以利用公网GPRS技术为平台的资水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水情报汛无线有线双通道双保险,并最大限度整合了雨水情资源,使全市雨水情报汛站点增加至59个。水文信息存储、传输和处理的网络化、自动化进一步扩大了水文信息的收集范围,提升了水文监测能力,提高了水文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预报精度。三、水文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领域大力拓展邵阳水文以防洪减灾为中心,以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为重点,以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为基础,为邵阳市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以及决策依据,日益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技术支撑。历年来,邵阳水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职能,减灾效益巨大。防汛责重如山,汛情旱情就是灾情,灾情就是命令。邵阳水文始终把安全度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照防大汛、测大洪的要求,牢牢做到早安排、早动手,切实做到思想、组织、措施、经费四落实,严格遵守防汛纪律,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时刻密切注视水雨情的变化,坚决做到了测得到、报得出、报得准、报得及时。每逢洪水来临,邵阳水文干部职工日夜坚守岗位,危急关头冲锋在前,战斗在“峰口浪尖”,收集第一手资料,经受住了特大暴雨洪水的考验,测得了一个个宝贵数据,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雨水情信息预报,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调查,仅1996年“7•19”特大洪水,邵阳水文及时收集资料,科学分析预报,使灾害损失减到了最低程度,市区减少经济损失9.8亿余元。特别是新宁县的莨山镇水溪村在接到洪水预报后,立即组织人畜安全转移,洪水过后全村369户有116户的房屋倒塌,却没有伤亡一个人,丢失一头生畜。在2001年“6•19”绥宁宝顶山的特大暴雨山洪、2002年“8•20”邵阳市罕见的秋汛洪水、2005年“5•31”新邵太芝庙乡和2006年“6•25”隆回虎形山的局部特大暴雨山洪、2007年的夏秋冬连续特大干旱中,邵阳水文主动服务,科学测报,准确预报,充分发挥耳目和参谋作用,为夺取防汛抗旱减灾的全面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并受到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以及上级相关部门的好评和表彰。水文经济是水文事业的基础保证,没有强劲的经济基础,水文发展无从谈起。过去水文事业依靠每年十几万元的事业经费,举步维艰,与社会发展的差距急剧拉大,为了生存和发展,邵阳水文进行了一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革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破除“铁饭碗”、“等、靠、要”等思想的束缚,用“经营水文,服务社会”观念建立水文发展模式,坚持“一手抓水文业务,一手抓水文经济”的方针,在着力提高水文整体效能,全面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上,依托行业优势,拓展服务领域,按照开源与节流并举、创收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努力提升经营创收能力,壮大经济实力,稳步提高职工收入,不断推动邵阳水文事业的和谐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邵阳水文大胆发展经济实体,并在全局范围内推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模式,市局和部分站从实际出发,开办过伞厂、餐馆、冷饮店、百货商店、养殖、门面出租等经营项目。随着创收经验的积累,邵阳水文经济出现了良好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水文资料和资质优势逐步凸显,科技咨询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创收渠道越来越宽,市场越来越广,我局先后为柘溪水库、白云电站、邵阳市资江二桥、西湖大桥、佘湖大桥、宝庆电厂、新邵筱溪电站、晒谷滩电站、冷水江浪石滩电站等一批大型水电站正常运行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水情情报预报、水资源论证、防洪评估、水文分析计算、水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服务。通过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水文经济,既弥补了水文事业费的不足,又改善了职工的福利待遇。30年前职工年收入才几百元,如今全局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4016元,增长了近40倍。四、行业宣传特色突出,水文地位大幅提高过去水文站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文职工常年累月固守在测验断面,默默无闻,思想保守僵化;水文工作不被社会认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文迎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在新的形势面前,水文如何更好地凝聚力量共创大业,更好地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水文新风尚,扩大水文社会影响,拓展水文工作领域,树立水文行业权威,提升水文社会地位,加强宣传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异常迫切。多年来,邵阳水文宣传工作认真贯彻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水文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宣传效果持续增强,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沟通信息、指导工作、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展示了水文事业的新面貌,营造了一种重视水文、关心水文、支持水文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邵阳水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十年全市水文系统共向《中国水利报》、《人民长江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邵阳晚报》、中国水文网、湖南水文网、邵阳电视台等各类传播媒体投稿水文服务方面的稿件2000余篇。行业宣传覆盖面之广、涉及面之宽、影响力之大,均为前所未有。五、队伍建设丰富多彩,邵阳水文和谐构筑传统水文相对封闭的行业特点和艰苦的工作环境,造成的水文队伍观念陈旧、缺乏活力的状况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潮流逐渐成为了历史。大水文观的提出,促使水文行业一步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促进了邵阳水文高绩效机关建设,水文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水文事业在洗尽铅华后面貌一新。30年来,邵阳水文始终坚持两手抓,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树立文明新形象,通过持之以恒的政治学习、理论教育,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通过强化岗位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岗位成才等方式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创建“创新型、竞争型、学习型、服务型”机关为目标,大力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机关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开放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积极开展水文宣传,广泛参与邵阳文明城市创建等社会活动。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改变了单位和职工的面貌,凝心聚力,加快了邵阳水文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并取得队伍建设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多年来,邵阳水文在全省水文系统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层出不穷,并多次荣获全省水文系统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称号。我局先后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