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四种形态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苗长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汇报提纲引言经济的四种形态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形式经济与新古典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与政治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与社会经济地理学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多元性1引言经济地理学的永恒研究主题区位(location)空间(space)地方(place)多样化的现实世界:差异与地理不平衡发展在国际层面在国家层面差异持续存在并不断变化在地区层面地理不平衡都在扩大在城市层面差异与地理不平衡的普遍性与复杂性问题如何认识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和地方?如何解释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和地方?如何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和地方?何谓经济?2经济的四种形态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形式经济政治经济社会经济文化经济50-60年代:形式经济在战后的50-60年代,受地理学“计量与理论革命”运动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家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逻辑,将地理空间看作是承载社会经济活动的容器,将现实的充分矛盾和斗争的社会经济抽象成可以模型化的“形式经济”,以中心地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来对经济活动的区位进行解释和规划。70-80年代政治经济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受结构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地理学对研究主题的“社会相关性”的诉求,促使政治经济分析方法开始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地理空间不仅仅被看作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容器,更被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物”和“工具”,它作为一种景观和具有某种特殊空间构型的人工环境(第二自然),乃是在资本的控制下生产出来的,直接体现了政治权力和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地理学这一从纯粹的逻辑形式向进入到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实践的转向,促使其从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亲合而走向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联姻。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与文化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相应制度和政策的流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的迅速变化,经济地理学看待资本主义时空动态的方式发生了又一次重大的转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符号经济、创意经济、虚拟经济等有别于传统物质经济形态的新经济形态逐渐成为发达社会的主导,社会经济分析和文化经济分析迅速替代政治经济分析而成为经济地理学的新范式。3形式经济与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形式经济与新古典经济学主题:生产、要素禀赋、资源分配、分工与专业化、贸易、集聚与分散核心:抽象的市场模型,市场——均衡关系方法:逻辑实证主义3.1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典型特征就是收敛性:如果真实人均GDP的初始水平越低,那么模型预测的增长率就越高。如果除了初始资本密集度以外,所有的经济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么收敛在绝对一样上会成立,即会出现绝对趋同;如果经济体具有多方面的差异,那么收敛性会在条件意义上成立,即会出现条件趋同。按照新古典模型的逻辑,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力的作用下,由于递减的资本收益(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最终会消失。。3.2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试图将新古典模型外生的、不可解释的技术进步内生化,然而,由于当非竞争性的思想成为生产要素时,规模报酬就会出现递增,但这种递增报酬和完全竞争是不相容的。必须建立能够将不完全竞争因素纳入分析的模型。如一些学者沿着熊彼特的思想,将技术进步看作是研发活动的结果,并通过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获得报酬。一些学者假定,创新的研究和领先者的技术进步率相关,但技术扩散的研究则是跟随者通过模仿来取得的,由于模仿要比创新更廉价,因此这种技术扩散模型就具有了类似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条件收敛预测。3.3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是产业组织理论、新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融合的产物。世界银行2009报告对密度、距离和分割的描述性分析,对集聚、移民和专业化的理论分析和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地区一体化的政策分析,所采用的正是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在其专栏“一代研究者的新见解”指出,“研究者将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纳入考虑范围,重新审视产业组织、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其结果可能会令那些只接受过传统经济分析训练的学者大为惊讶”。在新经济地理学中,源于专业化、投入产出联系、贸易和运输成本而形成的企业的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地理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动因。3.4增长回归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对经济增长趋同(绝对趋同、条件趋同、时间俱乐部趋同、空间俱乐部趋同等)的研究构成了经验研究的一条主线。由于新经济地理学对专业化和集聚经济的强调,新近的增长回归模型不仅考虑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要素,如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革新、分工和专业化、政府支出、民主程度等,而且还讨论了地理空间变量,如空间自相关、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等回归模型的影响,并由此开发了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等计量方法。3政治经济与政治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与政治经济学主题:生产与分配,权力,阶级关系,资本积累与劳动空间分工,不平衡发展,真实的市场(普遍的市场逻辑与它具体实现),(再)生产过程与劳动的作用核心:市场——对社会的解构力量(异化)方法:结构主义、辨证法、实证主义、实在论3.1物质与经济决定论资本积累的不平衡——社会与空间的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地理不平等;跨越多种地理尺度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异;地域资本主义新的理论建构:调节理论/管制理论,制度与演化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3.2地理不平衡发展从资本积累的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来看待地理不平衡发展。上世纪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型动荡时期。在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下,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政策,共同导致了中产阶级的扩大和收入不平等的缩小,同时也有效形成了企业大规模生产同中产阶级巨大的高额消费之间的总量均衡。在地区发展方面,由于市场化力量所导致的“极化效应”和“反波效应”已为“非平衡增长理论”所认识,因此政府对落后地区发展的支持便成为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地理不平衡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由于发达国家福特主义的传统工业区的危机,有关城市内部的不平等和劳动空间分工的研究迅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资本空间运动中的权力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地理空间之间的彼此关系联结和相互决定成为理解地理不平衡发展的基础。哈维:“资本积累向来就是一个深刻的地理事件。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张、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的功能了”。3.3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与空间重组9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学术讨论的主导话语和最令人关注的焦点。对于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地理重组,哈维试图通过“空间规模的生产”和“地理差异的生产”来构造一个透视地理不平衡发展的一般理论。“人类很典型地创造了一个嵌套的空间规模的等级制度,在其中去组织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世界”,“人类行为会在什么样的规模上得以调控深刻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变化着的政治经济条件”;而任一特定规模的多样化的地理差异,不仅仅是纯历史地理的遗产,“它们总是不断地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和重构”。“不平衡地理发展的一般概念需要把不断变化的规模和地理差异的生产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需要考虑各种规模内外的差异、交互作用和关系”,“通过对不平衡地理发展的了解,才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轨迹中的激烈矛盾,这有助于重新定义政治行动的可能领域”。对中国地理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直是学术和政策讨论的焦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地理不平衡发展,但从战略上和政策上是加剧地理不平衡发展还是缩小地理不平衡发展,则一直是学术和政策辩论的核心。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人们无法容忍由长期的地理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平等,即使通过地区一体化战略,落后地区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也很难改变。4社会经济与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与经济社会学/制度主义主题:社会秩序、嵌入、(社会关系)网络、制度、信任核心:市场交换和竞争的不确定性,市场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和制度情景方法:市场的社会学对市场的认识:市场是一种社会结构或者社会建构4.1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上的制度主义——新经济社会学演化制度主义——演化经济学4.2关系经济地理学关系思考,地域嵌入,关系网络,GPNs全球化时代社会和经济关系的空间属性:地理接近、关系接近、制度接近完美的市场并不存在,经济行动具有社会嵌入性表6-1经济地理学关于“关系”的理论建构关系框架主题概念代表人物空间表现相关学科地方与区域发展制度厚度AshAmin新产业空间演化与制度中的关系资产贸易和非贸易PhilCooke产业区经济学相互依赖AndersMalmberg集群新经济社会学集聚倾向RonMartin学习型区域组织分析氛围与环境PeterMaskell全球城市中的城市研究社会资本KevinMorgan马歇尔结点民主与社会运动AllenScott的政治研究NigelThrift网络中的关系组织间网络AshAmin全球-地方张力新经济社会学嵌入行动者网络PeterDicken组织空间的差组织分析与(全球)生产链MericGertler别化生产管理研究杂合与性别J.K.Gibson-Graham路径依赖性后结构主义与关系GernotGrabher杂合地理与女性主义RogerLee多元轨迹科学与技术研究LindaMcDowellJonathanMurdochNigelThriftSarahWhatmore关系尺度地理尺度作为NeilBrenner尺度地理地理学关系建构KevinCox全球化的政治社会学社会关系作为BobJessop城市与区域管治制度分析尺度建构JamiePack地方劳动力市场尺度调整与NeilSmith的社会调节重新地域化ErikSwyngedouwPeterTaylor5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地理学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学主题:文化转向——符号经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建构、经济知识的自我实现、表演性(performativity/performance)核心:agencyandagencement,经济学与经济方法:行动者网络(ANT),framing/Overflowing,后结构主义,相对主义(宋明理学——格物穷理,知行合一)5.1文化经济的兴起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追随各种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的兴起相联系,经济地理学踏上了“文化经济分析”的征程。由于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关注制度、文化、惯习对生产和消费活动时空动态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时尚。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在“组织化资本主义终结”之后,新出现的是“符号经济和空间经济”。由于消费社会的兴起,为建构商品差异性并制造需求,在商品和服务的传统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外,符号价值又得以全面开发和无限扩大。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发展,本质上都是符号价值得以彰显的体现。5.2经济与文化消除市场模型和市场实践的分隔,社会过程(包括城市与区域经济)是由物质和符号实践共同建构的。正是经济的和文化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过程构成了社会关系。挑战文化臣服于经济的传统观点,将文化带入经济地理分析,形成了文化经济地理学,城市成为后现代社会的载体(新城市社会),转变了空间对地方的特权而强调地方对空间的支配。发展和增长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又依赖于富有活力的文化。文化因素成为城市财富的关键。文化内容产业有利于创意、创新和知识转移的文化环境种族、性别与创新。5.3文化经济与地理不平衡性虽然文化无处不在,但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文化资本和创意资本却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更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