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王兴中西安外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1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前沿方向1.1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原理人文地理学近30年来社会—文化转型的实践标志之一是建立了城市社会地理学,该学科以创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体系为标志构成其基本理论框架。该框架不但构成了“新”的区域地理学核心(R.J.Johnston,1986),而且为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区域或空间分析的理念出发点(R.J.约翰斯顿,1999)。城市社会地理学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及形成的新学科方面,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术界已经给与充分的肯定。当前国内城市地理学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评价(冯健,周一星,2003)(易铮,阎小培,周春山,2003)(顾朝林,甄峰,张京祥,2001),城市规划学者也给予高度关注并加以延伸性引用(叶南客,2003)(王彦辉,2003)。(1)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诠释城市社会地理学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体系。主要从“城市社会结构与空间过程系统”与“社会行为模式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系统”构建“社区”与“场所”社会生活空间结构体系。(JohnLowe,1983)(王兴中,郑国强,李贵才,1988)(R.J.Johnston,1986)(王兴中2000)(顾朝林2000)。(2)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结构(见图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原理的基本理论框架1.2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前沿方向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系统城市社会结构与空间过程围绕区位(或地方)进行社会因素的关系过程研究社会系统与区位关系不平等与区位关系区位效应区位冲突空间平等消费区域闲暇与娱乐区位压力与病态区位迁移区位安全区位社会行为模式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研究围绕构成城市空间的社会区域、区位(或地方)进行社会文化区位关系的研究空间平等与公共政策与决策社会文化区位差异、冲突等综合研究构建社区社会生活空间体系构建场所社会生活空间体系图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系统2.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或应用)理论与前沿方向国外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认识到(后工业化)城市问题主要是社会空间方面的。其核心是探讨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基础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空间结构。以此来准确判识生活空间的质量和类型。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或应用)理论框架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中国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城市规划学家较多地开展了“人居环境”为主题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朱锡金,1987)。地理界其后也涉入此研究领域(陈志慧,徐培玮,1987)。但是基本上都没有转入对社会与生活空间的微观分析。(1)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诠释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的研究,要摆脱对唯物条件的极度关注,转向对人本需求的社会空间“关注”研究。其研究集中在居民日常生活行为对应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两大方面”质量的评价体系及其规划理论(RediscoveringGeographyCommittee,1999)(TrumanAsaHartshon,1992)。2.1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或应用)理论框架城市社区社会—生活空间结构体系生活空间质量构成的综合理念社会—生活空间的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区域基本结构社会—生活空间的多样性区位社会—生活空间差异与社群社会生活行为区位社会—生活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管理社(会)区(域)过滤与保护城市场所社会—生活空间结构体系生活空间质量构成的要素理念社会—生活空间的构成单元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认知“关注”面城市与社区体系健康空间关注(健康地理学)城市与社区体系安全空间关注(犯罪地理学)城市与社区体系收入空间关注(收入地理学)城市社会—生活质量规划理念体系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图2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与前沿方向(2)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结构能够展示其内容有两大类型: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区域基本结构与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认知“关注”面。其前沿方向:在以上基础上探讨日常生活行为与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秩序(见图2)。表现有两大类型:(1)社区生活资源“可接近性”的空间秩序(含布局规划)原理研究(2)城市(营业性)场所(的社会空间秩序)微区位论研究2.2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或应用)内容与前沿方向(1)社区生活资源“可接近性”的空间秩序(含布局规划)原理研究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诠释替代的方法为思路,深入到社会区域或邻里区空间的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以某一社群生命阶段人群(如有孩子的父母及其照料者人群)为“人本”环境评价认知为出发点,以与其日常生活(行为)有关联的“生活场所”(即社区资源)及其可获性为环境质量评估实证体系,进行社区或邻里区生活场所的结构研究与规划应用。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结构(见图3)社区生活环境的“人本”评价研究满足某一社群日常生活设施(或场所)区位的可接近性可接近性设施与场所类型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社区资源空间剥夺模式研究社区生活环境质量与社区资源的对偶结构研究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社会公正性与规划原理社区资源的服务“网区”结构图3社区生活资源“可接近性”空间秩序研究的内容与方向(2)城市(营业性)场所(的社会空间秩序)微区位论研究城市场所是居民认知社会(生活)空间结构中“存在主义的”地方(或区位或区域)概念。它是体现并完成居民个性化日常生活方式的地方,它们形成与存在的体系不断地确定对应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空间及其界线。因此,城市场所尤其是营业性场所及其体系是(城市)生活空间(方式)质量高低的具体体现。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诠释探讨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城市宏观与社会条件下,与营业性生活场所具有和谐关系的(“微观”)社会空间区位因素与宏观(感知)区位因素的关系规律。城市生活(方式行为)空间结构系统营业性文化与娱乐场所微区位论城市文化社会生活空间结构质量城市购物社会空间结构质量营业性商业场所微区位论营业性旅游与游憩场所微区位论城市不同生活场所的区位因素结构微观社会区位因素感知的宏观区位因素城市生活场所的微区位理论城市生活场所的布局理论城市游憩社会空间结构质量(2)基本框架理论的概念结构3.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交叉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前沿方向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交叉研究理论框架是城市场所社会空间秩序—微区位理论。城市居民的四类生活行为——工作(或学习,包括通勤)商务、购物、闲暇活动与其对应空间的周期性、重叠性和确定性,必然形成四类生活场所。对它们的社会空间秩序的研究,必然会形成更为广义的城市生活场所微区位理论。3.1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框架由于城市社会地理学建立了社会空间结构系统与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系统,以此为基础,很易延伸到对商业、旅游、游憩、公司等人们多种行为场所的空间关系探讨,形成对各种行为场所的“微(观)”区位的系统理论框架。其理念核心,必须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宏观与社会条件下,把握(城市)社会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从提高(城市)社区空间生活质量入手,探求与城市场所具有和谐关系的“微观”社会空间区位因素与宏观“感应认知”区位因素的关系规律(见图5)。图5城市社会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交叉核心内容研究方向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系统(除居住以外)日常生活场所、区位零售商业场所空间秩序游憩场所空间秩序公司场所空间秩序旅游社区空间秩序公共场所空间秩序营业性场所空间秩序文化交往场所空间秩序微区位论新商业地理商业微区位论新文化地理学文化场所微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公司微区位论新城市地理学城市场所微区位论新旅游地理学休闲场所微区位论3.2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方向(1)国外研究的内容与趋势方向20世纪后期以来,已初步形成消费主义与信息微区位研究阶段。此阶段研究内容与方向有三大特点:①自驾车购物与游憩的普及和城市道路体系的高度完善以及社会区域系统(自然与文化生态)空间结构衍替(包括绅士化运动)的加快,城市营业性场所区位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社区的发展与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社区空间生活人本化质量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落实到社区环境下营业(性)场所的研究上,不再局限于对商业场所的选址探讨,对城市购游娱业区位的研究也在逐步的深化,引深到购游娱场所的内部空间布局方面。研究方法呈现重在分析社会空间因素与行为感知因素为特征的微观化的趋势。②遥感和GIS等信息手段也运用到对购游娱业性微区位的研究当中,理论的实用性进一步加强。如在零售业布局领域,创立了基于知识系统的(Knowledge-basedSystem)用来支撑分析与区位规划的行为方法图表。(DecisionTable)(杜德斌,1997),如社区生活质量的消费场所的邻近性的GIS研究(KarenWritten,DanielExeter,AdrianField,2003)。以(微)区位和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人本量化研究也显现出来。③营销与消费信息技术的成熟,购游娱场所的转型与区位变化研究(D.Benoit,G.P.Clark,1997)。随着城市进入“新城市主义”时代(阎小培,林音平,2003),现代消费地理学研究兴起(D.Benoit,G.P.Clark,1997)(P.Jackson,N.Swift,1995)。微区位由过去的三大类型(公司、宾馆和零售业)微区位研究分化出现了较明显类型分野研究趋势:它们反映出行为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与“新”人本主义理念方法在区位论研究的趋势。a.城市商业、娱乐业结构与业态方面。90年代以来,较为成熟的微区位论成果以“人本”感知的角度,揭示城市宏观条件下(道路与交通系统),社区居民的兴趣(行为)引力区(日常工作与消费地)、交通载体(自驾车)与社区商业区位(或场所)的和谐关系规律(LuigiSalvaneschi,1996)(孙鹏,王兴中,2002)。其代表是塞尔范尼奇(LuigiSalvaneschi,1996)在其著作《区位:如何为商业找到最佳的区位》一书中,从零售区位的特点、道路、交通、停车场等各个方面对零售业的区位进行了更“微观”性的探讨(LuigiSalvaneschi,1996)。MelaniphyJohnC.(1992)对餐馆、饭店和快餐店的微区位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Melaniphy,JohnC.1992)。2002年JamesW.Harrington在《零售业区位》一文中从微区位的空间交互模型(Spatialinteractionmodel)出发,结合赫夫模型(Huffmodel)导出了对潜在商业性场所顾客数量预测的方程式(JamesW.Harrington,2002)。3.2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方向b.文化休闲场所方面,深入到商娱业中心与其内非理性消费场所、社区背景与社会区位场所(GunnGunn,Clare.A,1999)。c.公司区位研究方面,逐渐由重区位因子分析尤其是“知识资本”(knowledgecapital)分析过渡到结合区域“(快速)增长”(smartgrowth)分析相结合的层次(Malachuk,Dan,2002)(Robert,Pinkard,2002)(Tregoning,2002)。d.信息技术与(各类)场所相互依存的空间关系方面,由纯场所的区位功能,转入场所“面对面”机制与信息域的微区位互补关系方面(王兴中,2002)。(2)国内研究的现状受国外微区位研究的影响以及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对城市微区位理论某些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代表性的研究反映在本世纪初的成果上,主要有:许学强等对广州市的大型零售商店布局进行了研究(许学强等,2002)。顾朝林通过对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透视,探讨了商业服务业在城市中心不同区位集中范围与城市更新的速度关系(顾朝林,2002)。阎小培从信息化与城市区位关系研究(林耿,阎小培,周素红,2003)。以及李小建对国(内)外各种营业性公司区位的系统研究等(李小建,2003)。简言之,国内对城市场所区位论的研究有四个方面特点与问题。其一,虽然李小建对各类(现代营业性)公司微区位的研究相当全面深入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