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的赏识教育---张水琴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任何式样的”,康德也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均说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足见育人的不易。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育理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课改形势不断推进的今天,教育中的一个分支——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赏识教育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三个转变:首先,要懂得把正面刺激转变为侧面引导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谨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对学生的错误或仅仅是失误,总是正面指出,有时甚至语带讥讽之意,目的是想刺激学生的自尊心,让他奋发图强。但这样做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年龄,以及他们的承受能力,很容易物极必反。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是十分好学的学生,在多次考试亮红灯后,他的班主任老师指着他的鼻子对他说:“你能把学习成绩赶上去,太阳都会从西边出来!”作为老师,他想通过伤害这个学生,让这个学生产生不服气的念头,一鼓作气,把成绩赶上去。可这个学生从此却“破罐子破摔”,一天不如一天,直到退学。事到如今,这位老师也满腹惭愧,对他当初的做法追悔莫及。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师就是我曾经的班主任。试想一下,故事中的这个班主任,当时如果能把这种正面刺激的方法改为侧面引导,从侧面引导学生,避免了“短兵相接”,还会有今天的“两败俱伤”吗?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讲究方法,这类学生本身就脆弱,需要积累成功、树立信心,成功体验的积累形成了自信的心理状态。反之,失败体验的积累,形成自卑的心理状态。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找适当的机会,给总是品尝失败滋味的学生一次别样的体验,让他们也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一次简单的口头表扬,一个充满信任与希望的眼神,一次作业本上久违了的“优”⋯.对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效果,却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就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让他们好上加好!这样,既起到了教育的目的,又能让学生的自尊心免受伤害,何乐而不为呢?其次,要学会把紧盯缺点转变为发现亮点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完美无缺,导致经常指责学生的不是,而对学生身上的优点似乎司空见惯,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自卑情绪,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湖南实验区张春玲老师在这方面深有感处,张老师说:“课改,让我学会了蹲下来欣赏学生。过去,我觉得学生都应该像理想中的那样,讲过的知识必须会,要求他做到的必须做到。我忽略了一点,他还只是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当看到学生写字写得不好时,张老师会努力从中发现一个写得较好的,然后对学生说:“你这个字写得挺好的。”从那以后,学生的书写有了很大进步。刚开始,张老师强迫自己蹲下来欣赏学生,后来,就慢慢形成了习惯,学生因教师的欣赏而十分自信,教师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学生的优点是需要我们教师挖掘的,你就是慧眼伯乐,而你的学生就应该是你的千里马,这就要求你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亮点,从而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行,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对学生亮点的“另眼相待”,其实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基础,也是获取成功的有利条件。最后,要把学生的赶超心态转变为佩服精神教师常让学生赶上谁,超过谁,其实,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侧面否定。貌似无所谓的话语,却能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另辟他径,培养学生的另一种精神——佩服精神,但不是让学生佩服别人,而是让学生经过努力,让别人佩服这个学生。我们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却老是达不到优秀。我对他说了几次,让他超过×××时,就是优秀了,可不起丝毫作用。直到有一次,我对他说,你再努力一点儿,别的同学可就要佩服你了。当时,他没说什么,可在紧接着的一次考试中,他却出乎意料地第一次达到了优秀。所以,教师不要一味地对学生说,你应该赶上谁,超过谁,只要对他说,虽然你不错,但你应让别人佩服你才对。如此一说,虽然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说法,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既达到了你说话的目的,也激励了学生进步。有句话叫做“教无定法”,新课改形势下的赏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更多依赖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业务素养。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赏识,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惩罚,对于该惩罚的地方,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反而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关键是要把握尺度:既要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赏识,也要让学生的骄傲情绪不得滋长。这样的教育才是新课改形势下成功的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