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猜成语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你们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吗?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桃花源记陶渊明师生共商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及作品简介,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2、熟读并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一、走进作者——了解作品41岁那年,适逢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夹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困中交迫中死去,享年61岁。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3,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记的分类:碑记:游记:杂记:笔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古代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写作背景:二、听读录音——放飞想象的翅膀1.晋太元中()2.缘溪行()3.便舍船()4.豁然开朗()5.屋舍俨然()6.阡陌()7.黄发垂髫()8.便要还家()9.遂与外人间隔()10.此中人语云()11.不足为外人道()12.及郡下,诣太守()13.刘子骥()jìnyuánshěhuòshèyǎnqiānmòtiáoyāohuánsuìjiànwèijùnyìyùjì读准字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以)作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沿着、顺着偏义复词,仅指远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别的树溪水的两岸shù繁多的样子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芳香的草落花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捕鱼这片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又,继续指见到的景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仅仅,只好像见不真切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就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开阔的样子用在名词后,是“这一类”“等等”的意思。田间小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耕种劳作的人来来往往的人桃花源外的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代词,指桃花源中的问话人详细处所、地方快乐的样子都,一起指小孩指老人(村中人)于是,就。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打听,探问全,都准备同“邀”邀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同乡,相邻妻子和儿女带领动乱逝去的祖先说于是,就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中人)(渔人)(他们)(之)惊叹。“惋”是惊的意思。所知道的事同“俱”详尽给wèi更不必说竟,竟然朝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全,都(渔人)他们的邀请又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对,向值得说告诉离开告辞,告别停留,这里是居住(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位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用符号做标记,动词原来的,以前的沿着,顺着他的副词,已经,以后(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找到他,指渔人跟随立即,马上像这样拜见到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渡口不久打算高兴的样子指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五、感知探究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文章结构:为什么寻不到?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第二部分(第2~3节):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绮丽的景色。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和社会风尚。渔人离开桃源以及探访桃源未果。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品读课文缘溪行逢桃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哪个更重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主题: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桃花源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