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节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二、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一种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如某些体现出深度报道理念和效果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深度人物访谈等;另一种是非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如某些跟踪报道(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以及以特殊的版面编辑形式出现的组合报道。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深度报道应当“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热点”切入;二是事实说话;三是背景分析;四是思辨色彩;五是宏观审视;六是见解独特;七是意识“超前”。深度报道如何求深:第一,采访体现深入性。通过仔细的采访,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因果联系、细枝末节、隐微之处,从而为深度报道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思想体现深刻性。第三,视野体现宏阔性。深度报道当是体现视野宏阔性、实现点与面结合、深度与广度结合的报道。第四,背景体现厚重性。在深度报道中,对丰厚的背景材料的使用、分析和解读,是报道实现深度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丰厚的背景材料就没有深度报道。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一)记者客观报道事实但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深度报道是允许记者表露自己的观点的。与客观报道理念不完全相吻,深度报道理念尽管也非常强调以事实为第一原则,但它并不完全排斥以事实为基础的报道者主观意见的表露。在深度报道中,如何在事实和立场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最高的理想当然是“以事实说明事实”,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隐蔽在精心选择的背景性事实背后,或者是通过所采访的专家的嘴巴说出来。但如果记者认为有必要表露自己的立场(案例如在关于种族灭绝事件的报道),或者仅仅依靠事实的列举还无法令受众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含义时,适当进行分析和评论也是允许的。在调查性报道中,作者的观点通常会通过如下方法表露:记者采用多源求证的方法,来达到“以事实说明事实”的目的。他们常常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交锋,并让受众自己去判断事实的真相。在预测性报中,记者一般运用现有的背景资料,依靠科学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来解读资料及数据所体现的新闻事件走向,并在必要时对此进行评论。案例:《驾照批发市场——江西驾校倒卖驾照的利益输送》、《斯大林之死和一场幸免的灾难》、《新罕布什尓州预示总统竞选难分伯仲》(二)记者既要多用直接引语又有注意平衡原则和具体语境1.报道中的感情色彩偏向往往表现在记者使用的语汇上在深度报道中,引语的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与一般报道不同的是,深度报道中的主观色彩相对浓厚,因此,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上应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不仅体现在给予当事的各方以同等的话语权,也体现在选择引语时,应最大限度地准确体现当事人所举证的事实,以及他们的立场和观点。谨慎的写作态度能让记者更为坦然地面对“报道不公正”的指责,这就是:在一般情形下,力求避免倾向性的语境。深度报道的范畴而言,倾向性的语境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其一,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汇;其二,对新闻事实作出倾向性选择;其三,轻事实重评论。2.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选择往往也会导致倾向性语境的出现记者总是不得不在新闻事实的繁冗枝节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性事实,但选择往往就会引发争议:是否过多地选择了对甲方有利的事实而忽略了乙方?某方面的说辞可否忽略不计?3.记者应避免由于在报道中轻事实重评论而误导广大受众深度报道的基本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然而不少记者却忽视了这一原则,在报道中盲目进行评论。即使采访足够详细,完全可以有根有据地对新闻事实进行评判,评论也应谨慎。第二节独立文本深度报道写作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一)调查性报道的故事化写作一篇有故事、有情节的报道总是比缺乏此类元素的报道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深度报道要吸引读者不厌其详地看下去,除了内容深刻和主题宏大之外,必须强调运用生动可读的故事来强化报道的接近性,以抓住读者的眼球。在相当一部分调查性报道中,新闻事件本身往往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处理新闻题材,通常采用的是对故事进行叙述的方式。案例:《玩火者张显》。然而许多旨在系统地研究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痼疾和缺陷的调查性报道,往往并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在处理这样的题材时,记者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到与主题切合的人物、故事,穿插在报道中,打破题材“大而空”所带来的沉闷感。案例:《谁能救救我,我快要死了》(二)解释性报道的故事化写作“华尔街日报体”,也即“DEE”写作法。“D”(Description)代表“描写”,中间一个“E”(Explanation)代表“解释”,后面一个“E”(Evaluation)代表“评价”。“DEE”写作法的基本特征是:“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代,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再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做出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案例:《运用射线疗法治疗心脏病》(三)深度人物报道的故事化写作在某些关于人物命运的深度报道中,故事则构成了报道的主体。在这样的题材中,传统的人物报道往往拘泥于对人物生平的概述,尽管非常全面,但往往并不能深刻和透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在价值。案例:《面具后的男孩》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一)背景材料构成重要的认知平台新闻背景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深度报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案例如,解释性报道就是一种背景性新闻,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性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性报道。而预测性报道同样要依靠对于背景事实的解析,来做出有理有据的推测,而不是妄下评断。而在调查性报道中,如果没有对于新闻背景的揭示,记者可能难以通过报道单个事实来说明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二)深度报道中常用的背景材料1.历史背景在某些重大事件中,历史背景往往是深度报道尤其是解释性报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背景之一。案例如,当记者试图对日本通过的“有事”法案进行深入报道时,就必须对日本历史上的军国主义劣迹进行回顾,否则,读者将很难理解这一法案对于东南亚各国的严重影响。除此之外,使用历史背景能够使报道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为受众展现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比如《波兰的新领土及其形成方式》中,就有这样的背景叙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束时,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波兰的鹰旗取代了德国的标记。在这些地方,对于波兰和中欧,一个重要的消息正在几乎是悄无声息地流传。这消息说的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态度。“我们不再坐在手提箱上了,”一个波兰人在科学家俱乐部随便地说,“我们已经打开箱子。这是我们的地方——现在我们感觉到这一点,我们觉得我们得等下去。”等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都谈论一个外交部长会议和高峰会议的时候,波兰人也会谈论。但是我们讨论的大多是德国东部的那块拱形的长条地带,那是战后几个主要的领土变动之一,是由同盟国转给波兰治理的。这片土地现在构成了波兰的西部和北部占1/3的国土。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完全而最终地属于我们,波兰人说。而西方回答,那只能是在和约签定之后。14年已经过去了,自从那条被称为阿道夫·希特勒大街的街道在布雷斯劳的硝烟中成了现在弗罗茨瓦夫的尤里卡·波斯塔尼科夫大街,斯德丁燃烧的港口变成了什切青这个依然凹凸不平的波兰港口,而波兰农民的运货车第一次跑到了日耳曼人农场主和普鲁士容克的土地上。在这1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波兰人一直坐在他们的手提箱上,耽误了新领土的扩展。2.社会背景深度报道的作者则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和其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在相当一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里,要受众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读每一个个别的新闻事实,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新闻传媒的责任之一,就是为受众解释这些独立的新闻事实背后的复杂关联,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后果。因此深度报道必须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把它们作为新闻事实的背景来解读。案例:《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3.个人背景深度报道的关注点偏向大社会、大历史、大背景,更需要引入个人的叙述点,来达到宏观和微观的平衡。人物在深度报道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对于人物背景的介绍,能使读者更快地进入报道的语境,从而迅速理解报道的深刻含义。案例:《亨利·基辛格》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个人背景来达到单单依靠访谈本身所无法企及的报道深度。4.专业知识背景深度报道所关注的问题常常涉及公众所不了解的专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所作的报道,必须及时地加入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否则,即使报道的事件再重大,问题再深刻,受众也会由于面临知识盲点而放弃阅读。对于专业知识的诠释,一方面要“深入”,不至于贻笑大方;另一方面,又必须做到“浅出”,把这些专门的术语翻译为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让读者看了以后能够基本了解其大意和重点所在。案例:《有民主有尊严共谋发展,知识分子乡村实验PRA》。文章在一开头就对什么是PRA做了解释。“PRA(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参与式农村评估,来自参与发展理论,强调来自农户、依靠农户、与农户一道学习、了解农村、发展农村。国外理论代表人物钱伯斯。近年来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逐渐形成工作网,贵州接受过PRA培训的工作人员有200人左右。”第三节非独立文本深度报道写作深度报道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文体形式,一部分组合报道和连续报道也完全可以成为深度报道大家族中的成员。深度报道既包括单独成篇的独立文本报道,也包括版面编辑意义上的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报道的组合。通过空间上(版面)和时间上(连续)的组合,甚至消息和新闻评论也能成为深度报道的组成部分。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一)追踪式深度报道追踪报道是深度报道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随着记者对事实剖析的层层深入,报道陆续发表(也有记者在采访全部束后陆续发表的特殊情况),既保证了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能使受众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并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就采访技巧而言,追踪式的深度报道与独立文本式的深度报道并无二致,但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则有所分别。首先,从首篇报道开始,导语的写作基础应建立在记者目前所作的阶段性结论之上,不能过早作出全局性的预测。其次,所有这些报道的导语,应提供当时最新的核心新闻事实,并做到互相连贯。最后,导语写作时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即使是由不同记者采写的报道,也可考虑由编辑作相应的处理。追踪式的深度报道在引用背景时,往往注意分别插入,前后尽可能不重复引用。同时,一般不在报道末尾以回顾方式引入背景,而多采用“咬合”的方式,即首篇报道的内容可成为第二篇报道的背景,第三篇报道又相应回顾第二篇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案例:《湖南隆回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贵州师大解释录取假罗彩霞始末/称学校和王佳俊也是受害者》、《王佳俊冒名顶替读大学路线图》等(二)系列式深度报道采写系列报道的记者,有时间也有可能来进行全局性的构思、策划,因此报道既体现出个体上的较强的独立性,又体现出整体上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其内容上,往往每一篇报道分别着眼于体现整体构思的某个方面,并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整个报道有分有合,最终构成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系列深度报道。案例:“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系列报道纵深篇,先后刊发了采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南昌等10个城市的治理城市河流的新闻。系列报道的“纵深篇”又相继推出了《“生态路”该怎么走?》、《“经济账”该怎么算?》、《“统筹牌”该怎么打?》等深度报道,从而引发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三)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形成从编辑的角度看,组合报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一些独立成篇的文章组成一个版面或一个栏目。另一种是将一些片断整合成一个整体。还有一种典型的组合报道,则是使用叙事的方法拼接片断,使之产生故事化的效果,可称为蒙太奇式组合报道。组合报道受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它对于各个子报道形式的一致性要求不高,可以迅速调动和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每个部门或个人完成一个子报道,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于重大主题的深入开掘。另外,这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