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班幼儿不分享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新《纲要》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中班幼儿,慢慢地告别了小班的“自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了分享的道理,体验了与人分享的愉悦情绪。但是他们的分享却更多地带有主观性,客观性和随机性,分享中存在着不分享。让我们走进幼儿的不分享,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分享和被分享的快乐。关键词:中班幼儿不分享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良好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分享”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指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每日商报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惟一对象,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惟我独享’,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将来孩子们面临的世界,需要他们学会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态度。中班幼儿,慢慢地告别了小班的“自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了分享的道理,体验了与人分享的愉悦情绪。他们也乐于和身边的朋友进行分享,分享他们的快乐,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隐隐地感觉到,他们的分享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他们的分享却更多地带有主观性,客观性和随机性。一、选择型分享晨间活动时,幼儿陆陆续续地来园,昨天布置每个小朋友可以带自己喜欢的书到幼儿园来看,也可以和朋友们分享。晨晨也带来了一本奥特曼的书。这是一本最新的奥特曼全集。书一展开,立即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眼球,大家纷纷围过来看。正当大家看得热闹时,忽然一声大哭打乱了这一情境。晨晨一把抱起书,一边跑到我跟前,一边抽噎着说:“老师,浩浩要抢我的书!”浩浩一脸无辜地站在那里。分析:晨晨带书来园,是件开心的事,这本新书,让晨晨有了一种自豪感。让他急于在伙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新书,以获得伙伴们的青睐。可浩浩的这一“抢书”行为却让晨晨对这种分享行为产生了怀疑,而不愿和浩浩一起再分享图书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晨晨并不是不愿意与人分享,而是不愿意与浩浩分享因为浩浩经常因为想看或者是想玩晨晨带来的书本和玩具,而去抢夺。即使是晨晨答应-2-把书本和玩具给浩浩玩了,到了晨晨自己想看或者想玩的时候,浩浩却不愿归还。这一切的事件都给了晨晨一个信息:有好东西不能和浩浩一起分享。面对这样的事件,做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解:1、安抚情绪对于晨晨的这种应激反应,我们不能单方面的鼓励晨晨,因为晨晨并不是不愿意与朋友们分享,而是不愿意与浩浩分享,因为浩浩带给他的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分享。因此,我们此时对晨晨的反应应该表示理解的态度,对于他的分享行为进行表扬。2、交流协商通过对与浩浩的交流和谈话,让浩浩理解为什么晨晨不喜欢和他分享,是因为自己的抢夺这一行为导致的后果,并让浩浩想一想,如果被抢的是自己的心爱之物,你是不是愿意和这个人继续分享。3、互换分享提议浩浩也可以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或书本来园和晨晨交换着看或玩,等两个人都玩好了再换回来。二、合作型分享孩子们都很认真地拼装着自己手中的材料。家家正在做一架飞机,可是,手上的材料不够了,他看到阳阳那里还有许多,就想把阳阳的材料占为已有。阳阳发现了家家的意图,立即护住了自己面前的玩具,并死死的看着家家。家家开口向阳阳要材料,并说自己要做一架大飞机,可是现在材料不够了。阳阳想了想,摇了摇头说:“不行,我也要做自己的玩具,我还想做飞机呢!”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在进行操作活动时,由于操作材料的限制,每个幼儿不可能尽可能多的拥有足够的材料来组装自己心目中的玩具,同伴之间的共享是使这些有限的材料发挥最大作用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办法。在此活动情境中,家家和阳阳两位小朋友都需要同一材料来组装飞机,但是各自手中的材料明显的不足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使家家产生了抢的念头。但阳阳的反应也超出了家家的意料,两人顿时陷入了尴尬的境界。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让幼儿完成共享。1、情感共鸣让阳阳也用手中的操作材料来进行组装,结果,阳阳就会发现自己的操作材料也是不够的。让两人达成一个共识:如果想要完成自己的作品,两人必须合作,2、确定方案当阳阳同意和家家共享这些操作材料并进行合作时,教师要从旁协助,帮助他们确定制作方案——想要做一架怎样的飞机,可以让家家和阳阳自己讨论决定。三、激励型分享乐乐带来了一包好吃的水果糖,大家都很想吃,就围着乐乐,想让乐乐给自己分一点。可是乐乐却死死的抱着自己的水果糖,怎么也不肯分。恬恬也带来了一些好吃的小点心,恬恬把小点心分给了边上的小朋友,看到小朋友吃得那么开心,乐乐也想吃,于是,乐乐也走了过去,小心地问恬恬要-3-了小点心,恬恬很大方的把小点心给了乐乐。乐乐吃了小点心后,看了看小朋友,也慢慢地把小手伸进了糖果袋里,拿出一颗水果糖分给了恬恬,恬恬开心地说了声谢谢,乐乐也很开心的笑了,两个人还笑嘻嘻地说约好明天还要带东西来幼儿园,大家一起分着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乐乐从刚开始的不愿和同伴分享,到后来分给了恬恬一颗水果糖,到最后两人共享自己带来的点心。乐乐经历了一次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乐乐刚开始入园时,是因为自己想吃水果糖,而并非想要和同伴分享。但是恬恬的大方,以及小朋友开心的笑脸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乐乐,使乐乐也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于是,乐乐也加入了恬恬的分享队伍,在恬恬的分享过程中,乐乐也感觉到了快乐,并想到了也要把自己的糖果分给恬恬吃,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快乐。同伴间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它比我们教师的任何说教都有用得多。此时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为乐乐将来的分享行为开一个好头。从幼儿的分享行为中看到不分享,是促进我们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良好保障。让我们在这些不和谐音中找到平衡,寻找每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面对以后的竞争,学会合作和共享。参考文献1、黎明,刘建华.学会分享——幼儿成长中的里程碑[J].启蒙(3-7岁),2005,(04)2、郑红:《让幼儿学会分享》,《幼儿教育》,2000年第12期。3、《上海托幼》2005年2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4、《幼儿教育》2005年2月《当孩子不与人分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