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究作者:王译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1期【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思想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对其进行理论思想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现实其根源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认为其思想理论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思想构建和谐地球村;历史观的前提起文化自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延续的必然前提;“和”是目标追求,“合”是手段方法,构成思想相互协同关系。对美好生活追求须传递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构建和谐世界。【关键词】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10-02一、前言通过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在发展实践道路上说明其思想理论价值。其理论实践依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现是其国际社会对中国思想文化认同,外国学者在中国学习中国思想理论逐渐增多。本文立足于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现状,不断丰富与推广中国文化理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国际社会矛盾、敌对分子恐怖活动依然不间断发生。创新点在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包容、融合、创新间接提供中国方案维护国际社会稳定。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是宣传贯彻中国发展理念。二、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概念。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2.文化自信重要概述。龙源期刊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新成果,总结国内外优秀文化融合创新的中国优秀文化。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代蓝图来自人民的实践和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习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名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设;讲清楚中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名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民族文化根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最好继承与创新。3.文化自信的国际号召。中国文化自信国际号召通过外交手段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承载着中国使命,实现民族伟大复习,共同富裕,发展壮大中国文化,提升国际中国文化软实力,传递中国方案。同世界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从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世界各国在中国留学生逐年增长,开办十余年的孔子学院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孔子学院的现状良好发展,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之花,开遍世界。三、人类命运共同体1.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权利观,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争夺权利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全球经济升入发展,各国之间形成一种纽带,这就是国际秩序,非理性方式获得权利将发动战争维系权利,理性方式将以中国方式以和为贵和谐处理事态,战争是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将利用战争解决问题。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新时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担任着重要国际社会责任,国际组织由中国担任核心组织者各国首要选择。龙源期刊网共同利益观,欧洲君主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出现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2012年,各国首脑再次聚会里约热内卢,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峰会,重申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探讨在此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全球治理观,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愿通过国家之努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把中国的前途同世界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文明的世界哲学,也是当今世界所需补充的思想能量。“世界”这个词,从中文看,“世”表示“人间与时间”,“界”表示“空间”,合起来就是“人类生活的时空”。而在西文中,追溯今天的“world”一词本义,则源于古代日耳曼语的“人世”。可见,无论东西,“世界”都自带“人类命运”之意,所不同的是,西方的“world”较为侧重“世”,而中华文明的“世界”在重视“世”的同时,考虑了“界”,即人类活动的展开空间。上升到价值观层面看,“天下为公”之于世界,强调了“公”在人类生活时空的扩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看,今天的世界与全球化这条“来时路”密不可分,但来时所乘“交通工具”已动力不足,难以前行,要找到新的动力和前进方向,就需要新的合作方式和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秉着“天下为公”理念为世界前行提供的新方案。人类生活的时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链路的升级历程,就是一部世界日益缩小为“地球村”、人类之间命运联系日益紧密的历史。这部历史中,人类合作的模式也日趋多样、复杂,而在当今,又面临着诸多方面需要升级合作模式的压力。按照“天、地、人”为“三才”的中国哲学思想,世界维度的人类合作中因事治理、因地治理、因人治理可分别称为“天和”、“地和”、“人和”——其中“事”在中国哲学中最重“天时”,故因事治理可称为“天和”。“文”与“武”是中华文化处理问题的逻辑智慧。“文”是解决问题的上策,“武”是处理事物的底线。“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龙源期刊网四、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1.历史观下的必然前提。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地理方面:中国文明能绵延久远,它与人类其它伟大文明想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和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人口庞大无比: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拥有人后5950万人;16世纪初叶,中国人口1亿多人口;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激增到4亿以上。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中国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特点。蒙古人、满人征服,统治过,也遭受西方的打击和破坏,但是人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总能选择外来文化优点,使之适合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字书写方法已全部或部分地为周围国家,如日本人、朝鲜人和部分东南亚人在内的大部分名族所采用。与书面语有关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中东历史有着明显不同: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传播了新兴的希腊文化;穆斯林的征服引起了种族、语言、文化以及宗教方面的根本变化。印度的情况也不一样: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遭到雅利安人入侵,公元1000年后遭到穆斯林入侵,这些都使印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则从未被这种地震般的巨变动摇过。正是“天人合一”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传统文化思想注入在中华名族身上。中国文化面对国际提出我们祖国的文化自信也正是以和为贵治理社会的伟大思想,只有在这种思想的构建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成为人民所追捧和认同的思想,文化自信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必然前提。2.实施思想地位的协同关系。大局观视野下,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立。“和”是中国文化倡导的人生追求,而“合”是所倡导的人生状态。“和”是内涵,“合”是形式;“和”是内在思维模式,“合”是外在反映形态。“和”是一种处世格局,如在谈论天下大一统时,不是强调形式上一时的“合”,而是思想共识内涵的“和”,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不仅在形式上实现相合相融,更追求在思想内涵上达到和睦相处。故有“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衷共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合”主要是从阴阳角度来反映相和的状态。具体到“身心合一”是思想与行为的关系,讲究思行一致的概念;“情景合一”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讲究观感效果的概念;“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生态和谐的概念。这种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的立体化思维模式,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绝没有之二的概念。“和”是目标追求,“合”是手段方法。正因为“和合”理念的形成和实际运用,使得中华文化具备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包容力,乃至同化力。这一特质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即从文化上认知认同开始,逐步使各民族相知相融相合,由此形成各时期国家组织形态和政治模式的遵循。五、小结龙源期刊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文化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理念。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论思想基础。本文从文化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相应的表述和分析,再对两则之间的关系从历史观的前提下中国文化自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核心思想,思想文化普及推广下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方可高校推动人类这项伟大事业的发展共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文化观,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科学设想。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2]云杉.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J].理论学习,2010年10期.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