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法》的课程性质《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是一门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中学历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具设备与手段为研究内容,探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的学科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它已是高等师范教育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对具体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特殊规律与特殊要求,用以指导与规范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同时,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增强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和进行历史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中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回顾1、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历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回溯。历史教育现象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出现了的。它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人类有了语言和意识,就开始了知识的传授,其中就包括历史知识的传授。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时,向少年儿童们传授生产和生活的经验,这里面就包含历史教育因素。那时,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或用结绳、刻木等符号记载下来。这些历史知识和神话传说混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部分历史。例如,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有巢氏“构木为巢”,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以及后来的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黄帝、炎帝的传说等等。•此外,还在原始社会里,一些氏族、部落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上,就往往以颂歌的形式,向氏族、部落成员传授有关先民的历史知识。《诗经》中的《玄鸟》、《长发》里明确地讲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和“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的先商部落的历史情况。《生民》、《公刘》等篇则叙述了周部落的历史情况:“厥民初生,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时维后稷”以及公刘迁豳,发展了周族的过程,如果加上《大雅》和《鲁颂》等篇,就基本上勾勒出了先周的一部发展史。这些诗篇大部分属于“颂”的部分,是《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赞歌。这就是历史教学的起源。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字创造之前的原始社会,历史教育现象就存在了。在人类创造出文字之后,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在殷周时期,国家政府机构中就有了史官,这些史官不仅掌握国家的图书典籍,记录统治者的言行,也担负着教育统治阶级子弟文化教师工作。•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我国的历史教学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孔子授徒传教“六艺”,编订了《春秋》、《书》、《易》、《诗》、《礼》等作为教材。西汉武帝时,把这五书列为“五经”,作为太学教科书。魏晋南北朝、隋唐将其发展为“七经’”“九经”到了宋朝,又将其发展到“十三经”。后来的封建王朝,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也都脱离不开以上历史内容和书籍的传授,它成为任何类型学校生徒学习的重要课程。至于专为帝王讲授的《资治通鉴》和为幼学专门编写的《纲鉴易知录》,那更是漫长封建社会里的主要历史教学内容。(二)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历史教学法教学清末,美欧的学校教育传到我国,我国的学校才开始独立开设历史课。民国时期,我国开始创办师范院校才有了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自从戊戌变法以后,清政府开始废科举,兴学堂,有了近代意义的各类学校;接着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该学制的课程设置中规定有“史学”一科。次年,又颁布“奏定中学、小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把“史学”改为“历史”。自此以后,历史在中、小学成为一门正式的独立学科。辛亥革命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拟定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中学为四年制,后有小的变化,至1922年,实行“新学制”即“壬戌学制”,规定中学改为三·三制,共六年。此后,我国的学制虽不断变化,但基本上以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作为基础。自此以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都设前夕。•清末以来,随着新学制的建立,历史正式列为学校的一门课程,随即就有了历史课教授书的出现,于是逐渐地开始了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当时,历史教授书及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教材的编写及其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有关历史教学法的论文,较早的有“历史教授法之研究”①、“历史教育法”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③、“中学国史教学目标论”④等等;历史教学法的专著,出现较晚,早见的有《历史教学法》⑤等。•①希甫:《历史教授法之研究》,《中华教育界》1914年第6~8期。•②何炳松:《历史教育法》,《教育杂志》1925年第2~3期。•③章人钧:《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历史教育》1927年第5期。•④缪凤林:《中学国史教育目标论》,《国风》1935年第11期。•⑤[美]约翰逊·亨利:《历史教学法》,何炳松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据近代梁启超的研究历史教学法学科教学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真正系统地,完整的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是在20世纪20年代•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翻译的的美国亨利·约翰(Henry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标志着我国历史教学法课程的建立。•实行新学制后我国历史教科书简介•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最早的是夏曾佑所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它使用了章节体的体裁,初创了近代历史教科书的格式。•此外,还有陈庆年、章嶺等人所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当时,世界史课本多是采用日本人所编写的译本。•“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有吕思勉所编白话本国史及金兆梓所编新中华初级本国史等。•到了30年代,不同类别、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发展到数十种之多。•这些教科书从内容上看,较之20年代有所进步,主要是爱国主义意识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情绪相应地有所增强。•40年代,国民政府最后一次公布的《修正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史教学法学科的创立和发展•1949年以后我国教育界主要实行苏联式的教学模式深受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章恒、于同隗翻译的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成为当时历史教学法研究和教学的主流。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合著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和《中学历史教学法》在北京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此后我国学者著述的“历史教学法”类教科书大量的写成与出版,标志着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与成熟。•2001年我国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又有了很大的变化•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教学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也还存在一些分歧,关于历史教学法学科性质的认定便存在几种不同看法。有些研究者认为他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有些人认为是“艺术学科”,还有的人认为式“历史学科”,而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教育学中应用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教育学有理论教育学和应用教育学两类,理论教育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应用教育学主要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提出具体的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历史教学法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内容,模式,方法等均属于应用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归属于应用教育学。•三、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任务是什么;中学历史课主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历史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教育,培养什么价值观;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出色的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具体的说,这就是中学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特别是现在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本学科还要研究如何为中学历史教师编写历史教学参考书和为中学生们编写学习历史的参考书。•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很丰富的,随之而来的是:研究任务也是丰富的,艰巨的,其工作意义是巨大的、深远的。•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揭示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标。第二节、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一、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一)帮助学生最有效的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今天,历史教学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要想在最短时间里,学到你所学要的知识,最好的做法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学好这门课程,对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发展,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习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二、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历史教学法课程,并不是一门十分难学的课程,但也不是“不学就会”“一看就会”的事情,要学好,需要下一番功夫。(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伟大的毅力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练习(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四)、要多观摩,多揣摩(学习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第二章历史课程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演变过程•一、中国古代历史课程的设置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历史教育一直是主要的内容,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梁启超的研究,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国即有了最早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起源得很早。春秋以前,历史教育是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以后历史教育向民间普及,并出现了作为教材使用的历史著作——孔子的《春秋》。秦汉以后,中央政府在太学中设立“五经博士”,其中的春秋经博士担任的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任务。•从魏晋南北朝的南朝宋开始,朝廷在学校中专门设置了史科,使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校教学科目。•元朝以后,一些书塾也开始设置历史课,历史教学开始向少儿教育普及。历史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历史教材方面,秦汉时期主要是《春秋》及“三传”,隋唐以后引入正史,到了明清时期,在正史之外又增加了“三通”和“通鉴纲目”,历史教学内容不断的增加。•此外,在宋朝的书院里,还出现了对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但这时的历史教学研究,还是零散的,未形成完整的系统。这种传统的历史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国古代史学发达,人才辈出,史著丰硕,但传统的历史教育基本上属于儒家经典教育的范围内,即所谓“经史教育”,历史教育是附属于经学教育的。•我国的历史教育可以追溯到远古,但是,历史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从清末施行新的教育制度后才开始的。其后,历史课的设置,不断地随着学制的变化而变化。•二、我国近代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中国近代社会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变革,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一)、清末新学制中的历史课程第一,清朝末年废科举之前,已经有了近代教育制度学校的名称——学堂。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们为了发展“洋务”的需要,培养所谓“洋务”人才,于1862年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面,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以后又相继开设了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福州船政学堂(1867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等。这些馆或学堂都聘请“洋人”为教习,招收学员,具有了近代学校的性质。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奏准设立中西学堂,内分头等学堂与二等学堂,1902年改为北洋大学堂,它就是天津北洋大学及今天的天津大学的前身••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清廷明令废八股设学校,此时在北京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戊戌政变失败,但京

1 / 30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