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一、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历史教育现象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出现了的。它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人类有了语言和意识,就开始了知识的传授,其中就包括历史知识的传授。这些历史知识和神话传说混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部分历史。例如,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有巢氏“构木为巢”,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以及后来的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黄帝、炎帝的传说等等。在殷周时期,国家政府机构中就有了史官,这些史官不仅掌握国家的图书典籍,记录统治者的言行,也担负着教育统治阶级子弟文化教师工作。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我国的历史教学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孔子授徒传教“六艺”,编订了《春秋》、《书》、《易》、《诗》、《礼》等作为教材。4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教学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也还存在一些分歧,关于历史教学法学科性质的认定便存在几种不同看法。有些研究者认为他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有些人认为是“艺术学科”,还有的人认为式“历史学科而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教育学中应用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学有理论教育学和应用教育学两类,理论教育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应用教育学主要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提出具体的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历史教学法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内容,模式,方法等均属于应用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归属于应用教育学。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根据于国家对中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历史知识的特点,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科学。对于它的性质和所属范畴有不同的认识:第一,认为它是属于历史科学范畴,强调历史教学法是研究如何讲授历史,因而把历史教学法讲成史学方法论,而与“史学概论”混淆不清。这种看法流行于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初期。第二,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教学论属下的一门分科教学法,它属于教育科学范畴。第三,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和历史科学综合在一起的边缘科学,这是近年来对历史教学法的一种看法。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课程性质《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是一门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中学历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具设备与手段为研究内容,探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的学科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它已是高等师范教育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属于应用教育科学的范畴。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具体的说,就是中学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特别是现在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本学科还要研究如何为中学历史教师编写历史教学参考书和为中学生们编写学习历史的参考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揭示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标。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测试法调查法统计法图表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以上10种方法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只有在综合利用几种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系统、条理的理论和原则,然后进行验证和修正,即实验法。第二章历史课程论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一、我国近代历史课程设置的演变(一)、清政府的课程设置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开设新式学堂,制定新的学制。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有关在中学里设置历史课的章程,但此章程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也标志着历史课程在新式的学校中正式开设。(二)、民国时期的历史课程民国时期历史课继续在学校开设,课程基本延续清末的安排。1923年颁布了《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规定初中历史分为本国史和世界史二部,每周总学时为8课时,高中文化史总学时为6课时。此后,国民政府先后于1929年、1932年、1936年、1941年和1948年颁布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各年段的历史课每周均为2至3节课。历史科教材采用中国史和世界史分编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现代等时期、教学内容详细,下限至当时(如1941年的课程标准就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历史课程演变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多年中,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初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将旧中国的历史教学改造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教学。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历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换。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开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开设中国近代史、初三开设外国史;高一开设中国古代史,高二开设中国近代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高三开设外国史。历史课各年纪每周均为三节,每周总计18节。195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学计划修改草案》对历史课程的设置再次进行调整,规定初一和初二上学期开设世界古代史,初二下学期和初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高一和高二上学期开设世界近代史,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课时不变。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先外后中”,(先学世界史后学中国史)二是“直线式编排”(初中只学古代史,高中才学近现代史,不循环)三是世界史教学内容完全仿照苏联。(二)短暂的发展阶段(1956——1966)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一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包括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在初一开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初三开设世界史,高一开设世界近现代史,高二开设中国古代史,高三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各三课时,周总学时数18课时。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编辑出版了一套完整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给中学个年段使用。这一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历史教学有了全面具体的指导,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二、历史课程采用了螺旋式的编排,适合高初中学生不同情况、三、历史教学内容上摆脱了完全仿照苏联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四、课时充分,有利于教学。(三)、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6年至1969年中学停课,历史教学相应被停止。1966年以后,中学“复课闹革命”,历史教学又在一些中学开设,但当时的历史课完全被政治需要所控制,中国古代史被改成“农民战争史”“儒法斗争史”中国近现代史被改成“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而世界史改为“国际共运史”。历史课的课时与教材均无保证。(四)、拨乱反正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学历史教学开始恢复,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规范,根据这一个大纲,中学历史课分别在初二、初三和高一三个年段开设,其中初二上中国古代史,初三上中国近代现代史每周2课时,高三上世界史,每周三课时。这一时期课程虽然恢复,但是还带极左思潮痕迹。例如只是在部分年级设置历史课程,而且可是不足,初中阶段不设世界史。1980年对1978年地历史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内容上有所调整。(五)、继续调整阶段198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和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对历史课的教学年段和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规定在初一上中国古代史每周三节,初二上中国近代现代史课,每周2课时,高一上世界史,每周3课时。1986年教育部对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进行了新的修订,在初二下学期增设了世界史课,中国史压缩到三个学期。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在高三文科班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程,每周六节。(理科班不修)。(六)、规范化阶段1988年制定《九年义务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92年,全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按义务教育大纲的规定,初中一二年级设中国史课,初三设世界史课,每周均为二课时。高一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高二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也是2课时。高三文科班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每周六课时从199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开始在中学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力图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主要的改革是,将高中的历史课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高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课,高二高和高三设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文科限定选修课,另在高一和高二设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任意选修课,并在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制课程编制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是指对课程的开发、设计。英国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编制是指那些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他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一、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我国课程论专家陈侠先生将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具体地分为: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类型和制度等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2、科学几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3、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课程的影响4、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5、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例如:学科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等课程类型;出现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等课程流派。6、学校教育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多课程编制的影响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1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2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3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4学生认知历史的规律和特点历史课程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二、历史课程编制原则在196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普通教育课程专家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的课程原则主要是:第一、囊括性原则,意指一要“详尽化”,二要“囊括性’”第二、连贯性原则,意指一要考虑“序列”二要考虑“连贯性”;三要考虑“综合”;四要“均衡”,五要考虑“准确性”,六要考虑“长期效果”第三,可行性原则。要求“适应性”、“有意义性”、“方法多样效果”、“必要条件的重荷”、“评价”、“教师的实施能力”、“利润因素”、“灵活性”历史课程的编制,除了要遵循学校课程编制的一般原则,还要更深入的考虑到历史教学自身的特点,符合历史教育的目标,适应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在编制历史课程时,需要考虑到以下的原则:1、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的原则2、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4、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5、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总之,历史课程的编制既要遵循课程编制的一般原则,又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三、历史课程设计的模式在中外教育历史上,学校课程的编制有多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受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影响,体现一定的教育取向。概括说来,主要有三种:1、学科中心设计模式2、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模式3、问题中心设计模式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课程,基本上属于学科中心的模式,是以历史学科作为课程设计基础的。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关于学校课程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小学课程、初中课程及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管理角度上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如我们学校的广西民族大学精品网课程;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