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法》导言第一章导言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教学论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一般规律的学科。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它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这个过程中的诸种矛盾和内在的本质联系即规律。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根据于国家对中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历史知识的特点,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科学。(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内容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第一,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第二,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第三,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第四,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历史教学实践中,才能够逐步地总结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目的都是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历史教学不断改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科学属性,是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它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科研成果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并使自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四、中学历史教学法相关学科的关系(一)中学历史教学法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二)历史教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在历史科学理论指导之下,在历史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历史科学知识则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五、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现状当前有关历史教学的刊物:《历史教学》(天津);《历史教学问题》(上海);《中学历史教学》(广州);《中学历史》(江苏);《史学月刊》(河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以及内部发行的一些刊物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四院校合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可琢等人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茅蔚然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学法》(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龚奇拄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赵恒烈编写的《历史教材教法举要》(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叶小兵等《历史教育学》(高教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或内部交流等。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教材都是运用于有西等人编写的由高教出版社《中学历史教学法》。六、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意义1、它是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必备条件2、它是完成中学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3、它是创造积累丰富教学经验的必要途径4、它是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保证(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习要求1、认真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基本理论,力求融会贯通,举一反山;2、做好技能训练,做到苦练技巧,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技能技巧;3、密切与中学实际相结合,开展观摩见习、教育实习、顶岗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期课程学习安排和要求1)课程设置2)授课内容3)成绩记载4)课堂学习要求七、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意义和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任务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1、历史和历史学“历史”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这是人类的全部过去;另一方面,历史指的是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有关人类全部记载都属于历史学范围,历史学的范围极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现象的各个领域和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包含着许多其它社会科学的材料和基础知识。2、中学历史课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学培养目标,指的是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同时为高一级各类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关于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报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中,强调基础教育历史课的设置是着眼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课标强调,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中学历史课的作用1.中学历史课是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基础科学。2.中学历史课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3.中学历史课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知识宝库。二、制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依据1、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的性质与功能。3、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一)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教学1、基础知识的概念所谓某门课的基础知识,是指这门课的科学体系要赖以形成的基本构件,它包含这门学科已确定掌握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而排除高深的尖端知识,分类学科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基础知识的范围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因研究的发展而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课标》知识与能力的对基本知识的描述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1)基本历史史实(1)基本史实的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断或捏造的反映,历史本体的历史现象——遗物、遗址或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事实。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国家等六方面和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三要素。(2)教学要领基本史实是认识历史,形成概念的基础,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历史,讲清史实,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2)基本历史概念(1)概念就是人们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质的概括性的认识。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形成规律性认识的必由之路,是对史实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2)概念的分类:从反映对象上看,历史概念可分为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形成史实概念要注意史实的三要素;形成理论概念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思想性。(2)概念的分类: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概念的分类: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分为简单概念和复杂概念。简单概念如:北京人、史记等。复杂概念如:奴隶社会,就需要学生努力公社的解体、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古代罗马,并形成了剥削阶级、奴隶、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等基础上才能形成。复杂概念又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一般要学生了解整个中国近代史。3)基本历史线索(1)概念: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阶段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指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史实之间内在因果联系,它是使历史知识系统化,从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要条件。(2)教学要领: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的系统化。4)基本历史规律(1)概念是根据史实的因果联系总结出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2)教学要领讲清史实(分析综合)→概念(推理、判断)→规律。5)基本历史经验(1)概念是指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和文化活动中吸取并积累下来的可作为行动性的局部理性认识。(2)教学要领揭示史实-总结经验。3、历史知识教学的作用1)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学科能力发展的途径。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是具体掌握史实,有意识的强调总结,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形成基本历史概念,并在分析、判断、推理上寻求历史规律和科学结论,发展历史学科能力。(二)中学历史的能力培养1、能力与历史学科能力1)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某些活动的个性心理特点的综合,它表现为能比较迅速而容易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有序地完成某些活动或任务。我们一般理解能力为智力和能力。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2)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3)初中历史课标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基本上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认识历史的方法,使得认识历史时的思维操作的具体方式,是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并进而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发展规律的能力要求;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实际运用,这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能力要求;第三层含义指的是理论、立场、观点的掌握与运用,使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是历史学生中理论与实际结合。这三层含义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和总要求。3)高中历史课标的课程性质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中学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1)智力开发(1)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知觉活动,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要求:目的性,敏锐性(仔细、深刻)、准确性、条理性。(2)记忆力记忆力是人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层留下的痕迹。“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就没有历史”。阅读《中学历史教学》1995年2月。“关于历史记忆的方法。要求: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介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3)想象力想象力是人们利用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重新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师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叙述或演示直观教具,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根据听到或看到的事实在自己头脑里再现历史图卷。教师要强化自己语言能力训练,提高语言修养。一定要注意真实性和科学性、连贯性;(4)思维力思维力就是对观察,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其本质,认识其规律的能力。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思维: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推理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已知判断中推陈出新出新的判断。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其中概念是基础,是思维的“细胞”。教师要加强启发引导,积极调动学生培养优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敏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