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咨询记录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自卑)一.案例介绍邓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诊断:一般心理问题三.咨询过程1、收集资料:了解家族史和成长史;了解性格特征2、情绪宣泄法;3、认知行为疗法4、自信心训练5、阳性强化法五、咨询效果评价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自信心增强,,人际关系改善,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心理健康案例分析2(行为情绪障碍)一、基本情况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二、主要问题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三、分析与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二)成长过程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3.学习适应性: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四、咨询过程(平均1小时/次)第一次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晤谈、心理测验过程: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3.确定咨询主题;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第二次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方法:晤谈、仿同法过程: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三次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第四次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过程: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第五次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方法:晤谈过程: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3.基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