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检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病毒学检验:是从维护公众健康的角度,以医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为基础,借助免疫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分析技术,对临床和流行病学现场的标本进行检测,确定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数量,追溯病毒来源,检测和预测病毒变迁,为人群中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的一门学科。2.病毒:是一类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3.原代培养期:从供体体内取出组织,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后接种于培养液中为初次培养,从初次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培养为原代细胞培养期。4.传代细胞系:从人类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制备的传代细胞系来自自发转发的原代细胞系。5.细胞培养技术:是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和温度条件,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6.原代细胞:将动物或人的胎儿组织经剪碎、酶消化、稀释计数、加营养液,37℃培养1~2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或悬浮细胞。7.传代细胞:原代细胞培养过程中,大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又能长期传下去,这种能在培养容器内连续多次传代培养的细胞叫传代细胞。8.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传代培养获得的一群细胞,包含有多种细胞成分,根据其生存期分为有限细胞系和无限细胞系。9.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遗传、生化特性相同的细胞群,如对某种病毒的敏感性或抗性、具有特殊的抗原性等,这些特性在传代培养中保持不变。10.细胞病变效应(CPE)大多数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并与之相互作用后,会引起受感染细胞发生聚集、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损伤、死亡,可在低倍镜下直接观察,这些特征的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11.细胞周期是单个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前期的物质准备进入分裂期而成为两个新细胞,而两次细胞分裂间隔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M期。12.血凝试验(HA)是红细胞凝集试验的简称,可初步测定样品中是否有病毒存在及病毒滴度,分为直接血凝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常用的血凝试验一般指直接血凝试验。13.血凝抑制试验(HAI)病毒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如血清中的血凝素抗体能够与病毒血凝素抗原位点特异性结合,干扰病毒血凝素与红细胞受体的结合过程,从而抑制红细胞的凝集,即血凝抑制试验,具有特异性。14.动物接种技术:是利用实验动物接种病毒,观察动物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发生感染等情况的技术,可用于揭示病毒发病机制、评价疾病的愈后和治疗效果、评价疫苗效果和安全性、筛选抗病毒药物和制备诊断用的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抗体。15.实验动物:一般指经人工饲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控制其携带的微生物,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坚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16.普通动物(CV)称一级动物,是微生物控制要求最低级别的实验动物,指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17.清洁动物(CL)称二级动物,指除不携带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也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科学研究影响大的病原体。18.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又称三级动物,除不携带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还要求排除潜在感染或条件治病的病原体。19.无菌动物(GF)四级动物,无菌动物要求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测不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即在一无菌动物身上不可检出一切生命体。20.悉生动物(GN)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必须饲养于隔离系统。21近交系:是指经过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培育的动物品系22.封闭群.亦称远交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23.突变系:基因突变系动物是指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具有某种特殊形状表型的动物,又称突变系动物。24.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种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25.转基因动物:将外源性基因插入生殖细胞基因组并能正常繁衍的动物26.核酸的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27.复性: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链又可重新结合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28.探针技术:是指利用标记分子对其他分子的识别性而实现对后者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通常把标记的分子称为探针。29.普通感冒症: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潜伏期一般为12~72小时,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喉咙酸痛和咳嗽,发热不常见,病程一般为一周也有两周或更长时间的病例。30.呼吸道感染病毒:是指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呼吸道或全身感染,甚至其他器官损害的一大类病毒。31.血凝素(HA)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由病毒基因组RNA节段4编码,最初因观察到病毒能够凝集红细胞引起血凝现象而得名。32.神经氨酸酶(NA)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另一种糖蛋白,由流感病毒基因组RNA节段6编码。33.基质蛋白:是连接病毒包膜与病毒核心的结构蛋白,流感病毒有两种基质蛋白,流感病毒有两种基质蛋白,称为M1和M2。34.非结构蛋白:是指由病毒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35.核蛋白(NP)同PA、PB1及PB2蛋白以及流感病毒基因组核酸组成核蛋白复合体,进而构成病毒核心的主要成分。36.免疫荧光技术(IFA)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病毒抗原及存在的位置,从而显示病毒的存在,为呼吸道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37.肝炎病毒:是一组主要侵犯肝脏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其中有些也可引起脑、肺和心脏的损害。38.前病毒:反转录病毒的复制需经反转录、整合过程,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的病毒DNA称为前病毒。39.血清转换:HIVp24抗原在感染后很快就可在血浆中检测到,一旦抗体产生,因为p24抗原和抗p24抗体形成了复合物,p24抗原通常就不能检出,因此在潜伏期中p24抗原常为阴性,这个转换称为血清转换。40.朊粒:又名朊病毒、朊毒体,是一类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构象异常的蛋白,其不含核酸,抵抗力强,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可引起多种哺乳动物发生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如羊瘙痒病、克雅病、库鲁病、疯牛病等。41.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即朊粒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组织细胞在培养病毒方面的优点①为培养病毒提供了生理特性基本一致的实验材料②一块组织可以产生多个部分,经济方便③可消除实验动物中存在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或非特异性抑制因子对病毒培养的影响④易于进行无菌操作⑤多数情况下,病毒的细胞培养都能显示病毒增殖特征⑥可通过其他检查方法来判断病毒的类型⑦可进行定量分析⑧为病毒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2.平衡盐溶液的主要用途①配制细胞生长液的基础溶液②配制含胰蛋白酶消化液③在制备原代细胞和传代培养时,用于洗涤组织和细胞。3.消除污染,对稀有细胞株可采取相应措施①加抗生素清除②某些肿瘤细胞株可接种到动物体内③可用巨噬细胞共同培养4.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和遗传学分类①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②近交系、封闭群、突变系、杂交群动物、转基因动物5.细胞准备工作①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选择原则②无菌操作技术和细胞检查技术③原代细胞制备④传代细胞制备⑤细胞的冻存、复苏和运输6.鸡胚接种途径①羊膜腔接种主要应用于从临床材料中分离流感病毒等操作②绒毛尿囊膜接种常用于牛痘病毒、天花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因为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斑点状或痘疱状病灶。③尿囊腔接种法广泛用于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适应和传代培养。④卵黄膜接种主要用于虫媒病毒、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的分离和繁殖。7.使用实验动物的基本原则①研究目的明确②使用实验动物遵循3R原则③动物实验科研设计遵循对照原则、重复原则、随机原则。8.9.乙肝五项诊断意义10.反转录病毒具有的主要共同特征①病毒颗粒成球形,直径80-120nm,有包膜,表面有刺突②病毒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单正链线状RNA组成。③病毒颗粒内均含有反转录酶、整合酶及RNA酶H。④病毒基因组的组成相似,都含有序列及功能相似的三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⑤病毒复制时的突出特征是反转录和整合过程。⑥成熟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11.HIV抗体筛查试验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③快速检测:免疫渗滤试验、免疫层析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